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南民族大学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参考书目之宪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言论自由

【答案】言论自山是指公民对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有通过语言方一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言论自由在公民的各项自由权利中居于首要地位。从法理和立法实践看,任何自由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我国公民的言论自由同样应该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言论自由的行使范围包括:①不得利用言论自由煽动群众反对政府,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定:②不得利用言论自由对他人的人格尊严进行侮辱诽谤。

2. 单一制、联邦制与邦联

【答案】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之间、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之间的相互关系。国家结构形式是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和变化的。但一般说来,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有单一制和联邦制两大类型。

(1)单一制是指国家由若干普通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特别行政区等组成,各组成单位都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国家结构形式。

(2)联邦制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联邦组成单位(如邦、州、共和国等)组成联盟国家的国家结构形式。

(3)邦联是指若干主权独立国家为实现某种共同目的(如军事、贸易等)而结成的松散的国家联盟。

3. 特设机关解释制

【答案】特设机关解释制又称为专门机关解释制,它指的是设立专门的宪法法院(如德国、奥地利等)或者宪法委员会负责处理宪法争议,并就其中相关宪法条文的含义进行释义的制度。它的主要特点有三:一是专门性。它以专门处理宪法问题为职责。二是权威性。其组成人员往往是地位较高的法官或政治家,在国家政治结构中具有崇高地位。三是解释方式的多样性。有的采取寓解释于审查之中的形式,有的采取对某一宪法问题进行专门解释的形式等等。

4. 义务性规范

【答案】义务性规范是指在调整公民基本义务过程中形成的,为公民履行基本义务提供依据的规范。其集中表现为公民应该履行的基本义务,在宪法中规定得比较清楚。

5. 宪法实现

【答案】宪法实现即宪法规范和宪法价值的落实,是指宪法的规范要求转化为主体的行为。从而形成现实宪法关系的状态。作为一个过程,则指现实宪法经过观念宪法的抽象,通过一定的立宪

程序上升为成文宪法,然后成文宪法再经过观念宪法的评价作用来调节现实宪法的一个循环过程。

6. 宪法权利行为

【答案】宪法权利行为是指公民等宪法关系主体依法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的作为或不作为。在政治关系层面,公民的宪法权利行为主要包括参政行为和政治抵制行为。前者是公民对参政权,如选举、罢免、创制、复决等权利的行使,其目的在于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政治关系运行产生积极影响; 后者是公民对宪法规定的抵抗权,如罢工、游行、示威等权利的行使,其目的在于抵抗国家权力对个人利益的侵害。

二、简答题

7. 简要阐述和评析2004年宪法修正案关于公民财产权的保障规定。

【答案】修正案根据各国对私有财产保护的经验,按照三重结构的原理,即不受侵犯条款、征收征用条款、合理补偿条款,对我国公民私有财产权作出了规定,体现了保护体系和保护机构的完整性。

(1)将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

(2)将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3)增加了对私有财产征收征用条款。

(4)增加了对私有财产征收征用的补偿条款。

8. 简述政党制度与民主宪政的关系。

【答案】宪政是伴随着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地位和作用的提高而逐渐形成的。然而,当我们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将政党制度与民主宪政结合起来考察时,则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主张必须给予各政党以宪法所认可的地位,也就是说要使它们具有作为“形成国家意志的机制”的职能,这样人们就能够使现代国家民主化。

(1)政党制度是民主宪政发展的产物。虽然政党的产生原因在根本上归结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但这种经济上的客观需要主要表现为政治上的权力要求。表现在: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的平等、自由原则必然要求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民主化,要求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都能参考加国家的政治生活。

②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民族统一市场和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不可能像小国寡民的城邦国家那样,由公民直行使,而必须通过中间体即代表的方式才能实现。 ③由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引起的利益分化,使各阶级、阶层或集团不仅为了自身利益而通过代议制民主争夺国家权力,而且为了取得胜利,还通过寻找合作者来壮大自己的力量。由此可见,导致政党产生的最直接原因就是以代议制民主为核心的民主宪政的发展。

(2)政党制度促进了近现代民主宪政的发展。政党制度并不消极地受动于民主宪政的发展。实际上,伴随着政党的产生和政党制度的建立,政党制度又反过来大大推动了近现代民主宪政的发展。 ①政党制度的出现使古代君主个人终身统治的专制政治转变为近现代政党的民主政治。这可以说

是政党制度对民主宪政促进作用的高度概括。

②政党制度是解决民主宪政中不同群体间的矛盾、冲突的重要途径。利益分化形成利益差别是近现代任何国家都存在的普遍现象。

因此,协调和处理由利益差别引起的利益冲突、利益矛盾,从而维持政治和社会秩序和稳定发展是民主宪政的重要内容。政党制度则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再次,政党制度状况直接影响民主宪政状况。这一点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多党制国家的政治局面异常动荡。

③政党制度还是扩大政治参与的主要措施之一。由于政党制度运行的结果就是使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代表人物能够对国家权力的行使产生影响,因此它自然构成为促进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之一。

9. 公民基本权利与人权有着怎样的关系?

【答案】(1)公民基本权利的内涵

在近代,基本权利往往被称为自由,即人身的、精神的和经济的三大自由,包括我国现行宪法在内,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宪法对这些基本权利一般仍沿用“自由”这一称呼:许多人把基本权利称为人权,表明其是人所固有的权利。

(2)人权与公民权的关系

①联系:在通常意义上,人权和公民权是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不同称谓,因此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人权的本质即公民权”

②区别:

a. 人权是指人之为人应当享有的权利,它既包括法律化的权利,也包括非法律化的权利,如道德权利等; 公民权仅指由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其范围比人权要小。

b. 人权是针对神权提出来的; 公民权是针对“自然权利”提出来的。因此,公民权在时序上比人权要晚,它是人权发展的产物。

c. 人权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和不断被公民权利化的趋势; 公民权的内容也随着人权内容的不断法律化而呈扩大的趋势。

d. 在国内法上,人权与公民权通常交叠使用; 但在国际法上,常用人权的概念,而很少用公民权概念。

10.违宪与违法的关系是什么?

【答案】(1)违宪与违法的联系

违宪与违法是相对的‘对概念、范畴和制度。宪法学所研究的违宪是指直接违反宪法的情形,或者说是狭义上的违宪。

(2)违宪与违法的主要区别

①性质不同。违宪是违反宪法,违法是违反法律。

②主体不同。违宪的主体是能够直接依据宪法实施宪法行为的主体,通常包括国家机关和政党组织,公民个人并不享有依据宪法行使国家权力、实施宪法行为的资格,因而并不构成违宪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