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24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是促进资本集中的强有力杠杆。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资本集中。信用是指商品买卖中的延期付款和货币的借贷,特别是货币借贷对资本集中起了加速作用。起初,货币借贷把分散的货币资本吸引到个别或合伙资本家的手中,帮助个别资本实现资本积累。后来货币借贷发展成银行,成为促进资本集中社会机构。银行不仅能够通过信用贷款支持大资本,使其在竞争中加强吞并小资本的实力,还能够有效地帮助并促使分散的小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规模较大的股份公司。

因此,资本主义信用制度是促进资本集中的强有力的杠杆。

2. 只要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全部得到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可以顺利进行。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它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部分。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指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获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之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转化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所以,“只要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全部得到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可以顺利进行。”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只有当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和实物上都得到补偿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二、简答题

3. 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案】(1)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联系

①货币流通规律对纸币流通的制约作用在于:纸币的发行只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属货币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金属货币因为有价值才流通,纸币却因为流通才有价值。

②纸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的特殊表现形式,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和购买力同它发行的数量成反比,这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货币流通规律与纸币流通规律的区别

①货币流通规律即货币流通同商品流通相适应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故也称作货币流通量的规律。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其数量是由全部商品价格

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因素决定的。

用公式表示为:

随着商业信用的发展,在不少情况下,商品买卖采取赊购和各当事人债权、债务相抵消的办

法。这样,货币流通量公式应修正为:

②纸币流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就是说,不管纸币发行多少,流通纸币总量必须同它所代表的流通金量相等。既然如此,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货币金属量就应该是: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4. 简述转型期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转变。

【答案】社会主义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可以采取不同的调控方式。宏观经济调控基本上有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直接调控就是国家用行政手段和指令性计划,直接对每个微观经济单位进行的宏观调控。间接调控是国家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宏观调控。两种宏观调控方式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手段是否通过市场机制这一中间环节来发挥作用。

(1)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式。这种直接调控方式在建国初期对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曾经发挥过它应有的历史作用,但它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调控方式,一方面容易忽视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从而压抑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使其失去生机和活力; 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不发挥甚至否定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经济活动的日趋复杂,很难达到有效调控的目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国家的宏观调控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为主,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通过市场机制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管理和凋控。

(2)宏观调控方式作为整个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国的宏观调控方式不应该一成不变,而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其他条件的变化,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以间接调控为主,并不否定直接调控方式。由于直接调控方式具有强制性、约束力和速效性的特点,当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总量、结构或速度上的严重失衡和失常时,为迅速有效地解决矛盾克服困难,使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恢复正常状态,在重视间接调控的同时,也需采取某些必要的直接调控方式。转型期,我国宏观调控方式主要呈现以下二个特征:

①宏观调控的形式和作用的范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大体来说,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总量

关系、货币发行等关系全局的重大经济活动,主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而大量的一般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及小型建设,则主要山市场调节。政府计划指导和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确定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规划经济发展目标,制定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安排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协调重大比例关系,并综合配套地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引导和调节经济运行。

②对企业的调控方式以间接调控为主。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必须使国家对企业的管理逐步由直接调控为主转向以间接调控为主,即运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使企业的活动大体符合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凡是市场机制能够解决的问题,政府不再进行直接干预。只有这样,政府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去解决战略性、全局性的问题,才能既真正管好宏观经济,又放开搞活微观经济,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③调控手段由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相结合,逐步地转向以经济、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仅仅作为辅助手段。其中最主要的经济手段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收入分配政策等。

5.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

【答案】战后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本质上来说,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协调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关系中的矛盾,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经济的游戏规则仍然以发达国家的利益为核心,许多制度安排未将发展中国家考虑进去。在现实世界中,发达国家拥有明显优势。发达国家内部的基本格局是美、日、欧三强鼎立。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及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较为接近,具备了进行对称协调的可能性; 加之国际间的商品、资金、技术、劳务等要素的流动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更增加了它们进行对等协调的必要性。这样,在世界范围内,国际规则的形成过程变成了发达国家集团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博弈过程。发达国家通过西方八国首脑会议或欧盟这样的组织在其内部形成共同的规则,并凭借实力优势将它们共同的内部规则延伸为世界通行的规则,主导着国际制度。

(2)国际组织在促进各国经济联系加强的同时,并没有找到一条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模式。因此,传统国际经济组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作用在不断下降,要求它们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IMF 和世界银行面对日益全球化的资本,调控己显力不从心; WTO 的以西方新自由主义为指导原则的做法将增加后进国家参与全球化的风险。

(3)全球一体化程度低于区域一体化程度。目前全球缺乏统一的一体化规则,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全球竞争,一个国家尤其是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显得势单力薄。为了加强竞争实力,世界各地区的一些国家建立了区域经济组织,形成了世界多个经济中心。

(4)全球经济一体化规则最终影响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分配。这种分配规则是否合理、公平,要考虑到资源的初始配置状况。然而作为这一规则的主要倡导者一一发达国家很少考虑到由历史原因造成的资源配置初始状况的不平等,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这种初始不平等。

可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经济协调的加强是大势所趋。但是,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中的经济关系表现为矛盾与协调并存,又因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