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扬州大学0112语言学基础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联想意义

【答案】联想意义是指一个词除了它的基本意义以外所具有的附加涵义。如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象征功能等。

(1)词的感情色彩等其他意义是附着在词的概念意义上的。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以不同,因而在形成理性意义的时候可以带进人们的主观态度,这就给词义加上了一层感情色彩。

(2)语体色彩是应言语交际有多方面不同的“得体”需求而产生的,如口语体和书面语体,前者适用于朋友之间等随意的、面对面的私人交际的场合; 后者适用于教育、学术、宗教等领域和国与国之间、上下级政府或机构之间等严肃、正式的非私人性交际场合。

(3)词的象征意义常和语言的民族文化特征相关,比如“喜鹊”在捷克语中叫strake ,基本概念和指称与汉语的“喜鹊”是相同的,但在捷克语中却是小偷小摸的象征,与在汉语中喜庆的象征意义大不相同。

2. 零形式

【答案】零形式是指用词的原形式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的一种语法手段。语言学中的零形式是指在深层语义中,理论上存在一个与它紧相邻的结构成分。这个结构成分在表层结构中的形式是零,在实际话语中不能添补。零形式这个概念是从数学引进到语言学领域的。语言学中的零,表示的不是无的概念,而是表示空位的意思。例如,在英语中,有boy/boys单复数的对立,boys 有复数形式的标记-s ,那单数就以不加标记的形式为标记从而形成区分功能,这就是零形式。

二、简答题

3. 分析语文学和语言学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语文学是语言学研究的早期形式,二者有着一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相同点

语文学和语言学,都是对语言进行的描述和记录,语文学是语言学系统研究的开始。

(2)不同点

①研究对象不同

a. 语文学给古代经典作注解,研究古代书面语,是经学的附庸。它所关注的,首先是反映在古代书面文献中的古代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其直接目的是解读古典文献,而不是自觉地探索语言自身的规律,对同时代活生生的口语更是完全不感兴趣。这必然使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受到限制。如中国传统语言研究主要是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占代读音和意义。

b. 语言学是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探索范围包括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运用、语言的社会功能和历史发展,以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问题。传统的语言学称为语文学,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现代语言学则以研究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而且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宽。语文学是为其他学科服务的。

②地位不同

语文学的局限使得它必须附庸在其他学科上,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语言学是在语文学基础上产生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还与越来越多的学科相连。

4. 什么是后缀与词尾? 举例说明两者有什么同异。

【答案】(1)后缀与词尾

后缀是指茹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是一种构词语素。例如,汉语的“小刀子”“瓦盆儿”中的“子”“儿”,英语的“reader ”“voiceless ”中的“er ”, “less ”都是后缀; 而词尾则是相对于词干而言的,是一种构形语素。

(2)后缀与词尾的同异

①相同点

后缀和词尾都戮附在词根或词干上,都是附加语素。

②不同点

a. 构词作用不同。词尾不能改变一个词的词汇意义,只能改变词的语法意义。例如,work 是词根,worker 中er 就是词缀,由动词“工作”变为了名词“工人”。而workers 中“-s ”就是词尾,表示复数,但是并没改变工人这个词的词汇意义。

b. 构词位置不同。词缀一般是附着在词根后面的不成词语素,而词尾虽一般也是在词的尾部,但是在有词缀的情况下,词尾必须放在词缀的后面。

c. 意义不同。词尾一般都只具有语法意义,不具有实在意义,而词缀一般含有一定的实在意义。

5. 结合我国的语言生活,谈谈双语双方言现象和语言替换(语言转用)现象。

【答案】(1)双语双方言现象

双语现象是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一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例如,我国主要用于少数民族语言兼用汉语的现象就属于双语现象。

双方言现象是指同一个民族间,由于语言交流的障碍而形成的同时使用两种方言的现象。例如,我国各大方言区的人民兼用汉语和方言的现象就属于双方言现象。

不管是双语现象的产生还是双方言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地域相连的基础上。我国是多民族大国,语言资源十分丰富,但这种多语言共存的情况同时会影响人们的交际。人们交际时也许要通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随着社会发展、交流日增,各语言必会相互影响。就日前来说,随着普通

话的推广,很多方言被普通话化,普通话在带给人们交际便利的同时,也在同化各方言和民族语。

(2)语言替换(语言转用)现象

语言替换(语言转用)是指一个民族和一个民族的部分人放弃使用自己的母语而转用另一种语言的现象,例如我国的回族是整体转用了汉族人的语言,而居住在海外的华侨或一些国内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一般属于部分转用型,如云南通海地区的蒙古族转用了彝语,湖南桃源、常德的维吾尔族转用了汉语。

语言替换是更深程度的语言接触,它是不同民族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结果。深度接触指在同一片区域内不同民族交错居住,属于同一个国家共同体或经济文化圈。不平衡接触是指所接触的诸民族中有一个民族在人口和文化上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这一优势民族一直保持有聚居的人口而其他民族的聚居人口逐渐减少以至消失。语言深度但不平衡接触的一般结果是优势语言排挤和替换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弱势语言则因被替换而停止使用。

三、论述题

6. 汉语拼音方案中有三个声母可以不要,请解释原理,选择一种具体的归并方案,并说明归并后汉语拼音拼写规则要做哪些调整。

【答案】(1)声母主要由辅音构成。辅音的主要特点是: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要分别受到各种阻碍。因此可以说,声母发音的过程也就是气流受阻和克服阻碍的过程。声母的分类就是依据气流受阻的位置(发音部位)和阻碍气流的方式(发音方法)这两大因素。y , w 并非辅音,而是隔音字母,是对由

不用单立一个符号表示。

(3)隔音字母y 、w 的拼写规则

①韵母表中i 行的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如果i 后面还有别的元音,就把i 改为Y ; 如果i 后面没有别的元音,就在i 前面加上y 。

②韵母表中u 行的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如果u 后面还有别的元音,就把u 改成W ; 如果u 后面没有别的元音,就在u 前面加上w 。 ③韵母表中行的韵母,在零声母音节中,不论后面有没有别的元音,一律要在前面加y 。加y 后,上两点要省写。

7. 根据例子简要说明语言随社会发展而发展。

【答案】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就是为社会服务。因此,语言不止是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而且必然地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必须经常地改进自己、丰富自己,以便能够满足社会的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进步

从原始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后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在不断地进步着。这种情形对于语言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例如,社会的进步对语言词汇的发展影响很大。汉语中“年”“秋”这两个词,是上古时代我国进入农业社会以

开头的“零声母”音节的一种改写形式,不应划为声母一类。 (2)此外,还有一个声母我们称其为零声母,而零声母的音节在组合中都由隔音符号隔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