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医科大学伦理学611哲学综合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

A. 只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B. 是朴素唯物论的观点

C. 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 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D

【解析】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反映论。反映论的基本原则是:承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承认认识能够如实反映对象固有的性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则,就是坚持认识论的可知论,坚持认识论的唯物论。

2.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规律是( )。

A.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答案】D

【解析】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哲学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 )。

A. 地理环境

B. 风俗习惯

C. 伦理道德

D. 物质生产

【答案】D

【解析】人口因素是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因为人口本身的生产和再生产不是由单纯的自然规律决定的,而是由社会规律决定的,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因此,制约人口生产的根本因素是物质生产。

4. 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 )。

A. 劳动者的经验技能

B. 生产工具的水平

C. 劳动对象的质量

D. 运输设备的状况

【答案】B

【解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劳动者即劳动力占主体地位,劳动资料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组织资料和组织手段,起主要作用,而劳动资料中生产工具起主要作用,因此,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水平。

5. “假象是客观的,是本质的表现”,这是一种( )。

A. 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 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C.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 不可知论观点

【答案】C

【解析】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假象也是客观的,是由各种条件造成的。

6.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

A. 朴素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B. 辩证的唯心主义和历史的唯心主义

C.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 可知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

【答案】C

【解析】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 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 )。

A. 自然界的产物

B. 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

C. 自在之物

D. 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答案】D

【解析】人类世界和人的活动不可分离。人类世界的独特性就是它的主体性及其对主体实践活动的依赖性。从根本上说,,人类世界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

A.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作为它的根本点和出发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同时,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一显著特点。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的、科学的、革命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源自于它的实践性,同时它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是真正科学的理论。

9. 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特点是( )。

A. 发扬人道主义,提倡以人为本

B. 反对科学和理性,提倡非理性主义

C. 高扬人的主体精神

D. 反对科学主义,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答案】B

【解析】人本主义主张超越理性,不仅要注重理性,而且更应该注重“非理性”,认为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不能涵括人生价值的研究方法,强调哲学必须超越“知识论”,注重对人类生存的状态、价值进行研究。

10.人们常说“心想事成”,这一观点在哲学上是( )。

A.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 唯心主义的观点

C. 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 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B

【解析】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心想事成”表达的是一种意识的决定作用,属于唯心主义观点。

11.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如果否认理性认识来源十感性认识,这在认识论中犯的错误是( )。

A. 唯心主义

B. 唯物主义

C. 经验主义

D. 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