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811汉语基础之古代汉语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之言,之为言
【答案】之言,之为言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 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系,有时是双声叠韵的关系。如《论语·季氏》:“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郑玄注:“萧之言肃也……”“萧”与“肃”双声。又如《论
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2. 意动用法
【答案】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中形容词和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殊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指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种性质或状态,形容词用如意动时,它后面的成分就是它的宾语。如“美其服”,就是认为他的衣服美。名词用如意动,则是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 ”
3. 曰、为、谓之
【答案】曰、为、谓之都是古书注解的术语。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这几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其中,谓之是古代经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它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如《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
4. 石鼓文
【答案】石鼓文是春秋秦景公时秦人刻在状似鼓形的十块石上的文字,为春秋时的秦国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其所刻内容为四言诗,共十首,诗名有“沔”、“霝雨”、“而师”、“作原”、“吾水”、“车工”等,主要内容是记述秦国国君游猎之事,因此也称“猎碣”。石鼓是战国时秦国遗物,石鼓文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5. 脱文
【答案】脱文是训话学中的一种注解术语,简称“脱”,也称“脱字”。这个属于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例如《诗经·周南·桃夭》孔颖达疏:“此云家人,家犹夫也,犹妇也。”阮元《校勘记》:“‘犹妇’上当脱‘人’字。”
6. 王氏四種
【答案】“王氏四种”是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王引之)二人代表作的合称。分别是《经传释词》、《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它们是乾嘉学派最负盛名的著作,也是训诂学的经典著作。
7. 平仄
【答案】平仄是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了的是平声。自元朝周德清后,平分阳阴,仄归上去。逐步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声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
8. 經典釋文
【答案】经典释文是由唐代陆德明所著的一本解释儒家经典文字音义的书。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古书《周易》、《尚书》、《诗经》、《春秋三传》、《论语》、《孝经》、《庄子》等。是保存古代音训较早的一部字典,为后世推崇。
9. 《經籍纂詁》
【答案】《經籍纂詁》是由清代阮元主编的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它在编排上用的是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 以一韵为一卷,全书106卷,每字之下,罗列唐以前的各种古书注解对这个字的解释。这对我们阅读唐以前的古书很有帮助。
10.尔雅
【答案】《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是疏通包括五经在内的上古文献中词语古文的重要工具书。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它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话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此外,《尔雅》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被列入十三经之中。
二、综合题
11.阅读下段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晏子之晉至中牟①睹弊冠反裘负芻息于途侧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曰子何為者也對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日何為至此曰吾為人臣仆于中牟見使將歸晏子曰何為為仆對曰不免凍餓之切吾身是以為仆也晏子曰為仆幾何對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贖乎對曰可遂解左驂以贈之因載而興之俱歸至舍不辭而入越石父怒而請絕晏子使人應之曰吾未嘗得交夫子也子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贖之②吾于子尚未可乎子何絕我之暴也越石父對之曰③臣闻之士者诎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輕人之身不為彼功詘身之理④吾三年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贖我吾以子為知我矣⑤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舆臣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請鬻于世
(1)标点全文。
(2)找出文中宾语前置句。
(3)将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1)晏子之晉,至中牟,睹弊冠、反裘、負芻,息于途侧者,以為君子也,使人問焉。曰:“子何為者也? ”對曰:“我越石父者也。”晏子曰:“何為至此? ”曰:“吾為人臣仆于中牟,見使將歸。”晏子曰:“何為為仆? ”對曰:“不免凍餓之切吾身,是以為仆也。”晏子曰:“為仆幾何? ”對曰:“三年矣。”晏子曰:“可得贖乎? ; 對曰:“可。”遂解左驂以贈之,因載而舆之俱歸,至舍,不辭而入。越石父怒而請絕晏子使人應之曰:“吾未嘗得交夫子也,子為仆三年,吾乃今日睹而贖之,吾于子尚未可乎? 子何絕我之暴也? ”越石父對之日:“臣聞之,士者诎乎不知己,而申乎知己。故君子不以功輕人之身,不為彼功诎身之理。吾三年為人臣仆,而莫吾知也。今子贖我,吾以子為知我矣。向者子乘,不我辭也。吾以子為忘,今又不辭而入,是舆臣我者同矣,我猶且為臣,請鬻于世。”
(2)①曰:“子何為者也?
“何”是疑问代词,在古代汉语中需要放在动词之前。
②而莫吾知也/不我辭也
“吾”和“我”在句中都是宾语前置,古代汉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需要前置。
(3)①(晏子)看见一个带着破帽子,反穿着皮衣,背着一捆柴草在路边体息的人。(晏子)认为他是君子。
②我对你(难道)还不好吗? 你为什么这么突然地要与我绝交呢?
③我听说贤士会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受辱,在了解自己的人面前心情舒畅。
④我给别人当臣仆当了三年,没有谁了解我的。
⑤刚才,你坐车不跟我打招呼,我以为是你忘了。
12.文言文加标点、翻译及理解。
下面的一段选自《庄子·至乐》。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筋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窗不敢饮一杯三日处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夫携携为乎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
(l )抄录下面的文字,并为其加上标点符号。
(2)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3)这段话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 简要谈一下你的看法。
【答案】(1)标点
昔者,海鸟止于鲁郊。鲁侯御而觞之于庙,奏《九韶》以为乐,具太牢以为膳。鸟乃眩视忧悲,不敢食一脔,不敢饮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鰌鲉,随行列而止,委虵而处。彼唯人言之恶闻,奚以譊譊为乎? 鱼处水而生,人处水而死,彼必相与异,其好恶故异也。
(2)翻译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