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862国际关系史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日本东方会议

【答案】日本东方会议是指田中内阁为制定侵略中国的方针政策于1927年6月27日召开的重要决策会议。会议分析了中国的形势,表示支持蒋介石、汪精卫反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革命。主张必要时派兵镇压中国革命势力,把东北三省变为日本的殖民地,最后以田中的总结报告《对华政策纲领》作为结论。日本当局以此为据,制造了旨在把中国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分离出去的“满蒙特殊论”,成为后来日本侵略中国和亚洲的理论根据。

2.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答案】《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指于1648年10月24日,在新教势力取得相对优势的情形下签订的条约。该和约主要致力于解决三个问题:领土问题、宗教问题、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确定了一些现代国际关系原则,对欧洲国际体系的建立和欧洲未来的政治经济秩序影响深远,在国际关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小但结束了持续30年之久的全欧规模战争,而且也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现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该体系展现的更多是欧洲的国际秩序。

3. 苏伊士运河危机

【答案】苏伊士运河危机是指英法两国与阿拉伯民族国家针对苏伊士运河的归属权引发的争端。1956年7月26日,纳塞尔宣布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两国对此反应激烈,决心用武力夺回运河,美国却主张通过调节性谈判,实现国际共管苏伊士运河的目的。在会谈未果后,英法暗中勾结以色列对埃及发动军事进攻,美苏强烈反对,英法被迫停火。1957年,包括英法在内的有关各国都接受了埃及的运河国有化政策。苏伊士运河危机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广发而深远的影响。英法在中东的传统影响己丧失殆尽,其大国地位也遭到严重削弱。美国利用英法的困境乘机填补了中东的力量真空。

4. 神圣同盟

【答案】“神圣同盟”是指对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条约》的国家一种称呼。1815年9月20日,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奥皇弗兰茨一世、普王威廉三世在巴黎签订《申圣同盟条约》。到1815

年底,除英国、罗马教皇国、奥斯曼土耳其外,其他欧洲国家都签字加入了“神圣同盟”,其中居于领导地位的是俄罗斯和奥地利。神圣同盟通过相互间对正统原则的保证,使各国得以面对国内的革命洪流而找到些许安全。它实际上在大国之中加上了一种“道德的限制”,使之在共同的价值观下不至于在自相争斗中毁灭。这一想法可以称之为“保守和评论”,即认为维持正统体制才能保证和平的延续,一切激进的行为都会带来灾难。然而,这一和平以迫害和压制进步力量为基础,必将招致更大的毁灭。

5. 波斯尼亚危机

【答案】波斯尼亚危机是指俄国与德奥同盟针对波黑领土发生的矛盾与危机。1908年9月,奥俄日头协议:俄同意奥匈的兼并,奥匈同意黑海海峡向俄开放; 10月奥匈正式宣布兼并两省。俄试图在开放黑海海峡问题上得到各国支持无果,要求召开国际会议并支持塞尔维亚反奥。1909年奥土达成协议,土耳其放弃波黑获得赔偿; 德国也支持奥匈反对俄国干涉。面对德奥战争同盟的威胁,俄国退却了。接着,拉塞维亚也屈服了。一场几乎导致战争的危机平息下来。波斯尼亚危机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后果:①俄与德奥关系恶化到无法缓和的地步; ②塞尔维亚对奥匈的痛恨达到了极点,买下萨拉热窝事件的祸根; 更为重要但却非常隐蔽的是,由于阻碍了意大利在巴尔干的扩张,意大利对奥匈改变巴尔干的均均势十分不满。对此怀恨在心的意大利语俄国秘密缔结《拉匡尼基协定》,表明意大利因巴尔干问题与奥匈逐渐疏远,三国同盟的离心使未来战争中德奥的处境更加孤立。

6. 东盟地区论坛

【答案】东盟地区论坛是指东盟地区论坛是亚太地区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唯— —个官方层次的多边安全机制。1994年7月25日,首次东盟地区论坛会议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两极格局解体后,亚太国家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多边安全对话,不少国家提出较为具体的设想和建议。1992年初东盟首脑会议就加强地区政治、安全对话达成共识。1993年7月在新加坡举行的第26届东盟外长会议特别安排了东盟6个成员国、7个对话伙伴国、3个观察员国和2个来宾国共18方外长参加的“非正式晚宴”。其间,各方同意于1994年在曼谷召开东盟地区论坛(ARF ),就地区政治安全问题进行非正式磋商。1994年7月25日,ARF 首次会议在曼谷召开。目前论坛共有22个成员: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文莱、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印度、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欧盟。ARF 是目前亚太地区最主要的官方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渠道,自成立以来,己经举行了九次外长会议。

7. 非洲联盟

【答案】非洲联盟(简称非盟)是指包涵了53个非洲会员国的联盟,属于集政治、经济和军事于一体的全非洲性的政治实体。非盟是继欧盟之后成立的第二个重要的国家联盟,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推行改革与减贫战略,实现发展与复兴。非盟的前身是1963

年5月成立的非洲统一组织(简称非统组织)。1999年9月,非统组织第4届特别首脑在利比亚港日城市召开,会议通过《苏尔特宣言》,决定成立非盟。2000年7月,非统第36届首脑会议一致通过《非洲联盟章程》。2001年3月非统在苏尔特召开第五届特别首脑会议,宣布非盟成立。但由于当时批准非盟章程的国家仅32个,未达到非盟章程生效所需的36国法定数目,会议决定暂不启动非盟; 5月26日,非盟《章程》正式生效; 7月,非统第37届首脑会议宣布非统向非盟过渡。2002年7月,第38届非洲统一组织暨首届非洲联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宣布非盟正式替代非统组织,非盟正式成立。非盟共有53个成员国(毛里塔尼亚2005年8月4日被非盟暂时中断成员国资格),总部设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作为非洲大陆新的地区性组织,非盟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和促进非洲大陆的和平、稳定,推行改革与减贫战略、实现发展与复兴。

8. 上海五国机制

【答案】“上海五国机制”是指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于1996年4月在上海开始的就本地区的安全事务和其他领域的合作每年举行一次的元首会晤机制。2000年五国元首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举行第五次会晤,决定发展五国全面合作,将“上海五国”由会晤机制变成地区全面合作机制“上海五国机制”是中国与独联体国家建立的唯一的多边安全合作的磋商与协调机制,是对独联体集体安全机制的重要补充,其产生与发展是五国面临的内部地区、国际形势推动的结果。它的建立为加强五国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五国和亚太地区安全,为在冷战后摈弃冷战思维,探索新型国家关系、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了重要经验,而且也对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简答题

9.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北关系的发展演变。

【答案】(1)南北关系的含义

南北关系主要是指多数位于南半球的发展中国家或不发达国家和大多数位于北半球的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但南北关系主要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政治概念。二战后,广大南方国家虽然取得了政治独立,但经济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国际经济体系中仍处于不平等地位。众多发展中国家都认为,南北方之间的不平等的经济关系使它们无法摆脱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不利地位,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严重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受到旧的国际经济关系的束缚、限制和损害,是他们无法摆脱贫困落后的根本原因。为此,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因此南北关系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政治问题。南北谈判的第一回合是谋求民族主权的独立,第二回合是第三世界进行国际斗争,谋求民族经济的发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北关系的发展演变

①早在50年代举行的万隆会议上,亚非国家就曾提出世界各国在互利和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合作,共同稳定原料价格。从60年代中期以来,南北关系中经济合作逐渐成为南北对话的主要内容。"77国集团”的出现、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对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独立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