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862国际关系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七十七国集团
【答案】“七十七国集团”是指于1946年3月,在首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由77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联盟。《77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谴责了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的行为,强调广大发展中国家增进彼此之间的经济合作的重要性,确定了在每届联合国贸发会议之前召开部长级会议,以协调立场,确定共同的目标和制定联合行动的计划。七十七国集团的建立是不结盟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亚非拉国家在政治独立后,面临发展民族经济的艰巨任务,渴望团结起来打破不公正的国际经济旧秩序。七十七国集团与不结盟运动一起,标志着第三世界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从此以后,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团结起来,有力地冲击着美苏控制国家事务的两极格局,推动着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2. 里根主义
【答案】里根主义是指里根政府时期美国要承担抵抗苏联及由它支持的在世界任何地方的“侵略”,支持反共产主义的起义并击退共产主义,在第三世界建立美国式的民主的一系列对外政策纲领。作为里根主义的核心,就是要把“共产主义的扩张势力”推回去。里根主义的针对性是极为明确的,这就是抵制苏联在中美洲的渗透,是为了巩固美国的后院而不让苏联染指。其主要内容是:①地区安全关系到美国的切身利益,“只有在一个其他民族也能在不受国内外的高压或暴政压迫的情况下、由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命运”,美国未来的和平与繁荣才能得到最可靠的保证。苏联在发展中国家继续冒险是对全球安全的威胁; ②苏联在全世界的扩张使美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美国要为苏联实现其野心设置障碍,并鼓励苏联自我克制; ③美国“反对以任何形式出现的暴政,不管它是左的暴政还是右的暴政”,谴责“苏联式的独裁政权对世界和平构成的一个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威胁”; ④美国要用军事力量和经济活力“支持自由战士”,作“友邦的后盾”,防止地区冲突的扩大,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作为美国里根政府同苏联争夺第三世界,特别是争夺拉丁美洲的政策,里根主义是在美国的力量与信心得到恢复和发展之后提出与实施的,它是里根对苏联推行新遏制政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3. 《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答案】《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是指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与促进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条约,是限制核试验方式或爆炸威力,直至全面禁止核试验,是限制核武器发展、促进核裁军和核不扩散的重要措施,是一项由全而禁止条约组织领导的、旨在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与促进核栽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条约。1994年1月,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正式开始谈判《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1996年8月22日,谈判结束。9月10日,第
50届联大续会以158票赞成、3票反对(印度、小丹和利比业)、5票弃权(古巴、黎巴嫩、叙利亚、坦桑尼亚和毛里求斯)的压倒多数票通过决议,正式认可《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文本。9月24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放供签署。《条约》由序言、17项条款、两个附件和1个议定书组成。《条约》的宗旨和日标是:全面禁止核武器试验爆炸及其他任何核爆炸,有效促进全面防止核武器扩散及核裁军进程,从而增进国际和平与安全。1999年10月,联合国在维也纳召开首届促进《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大会。2001年11月,第二届《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大会在纽约举行。2003年9月,第三届促进《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生效大会在维也纳举行。中国自始至终参加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谈判,并在东道国美国之后,于当日第二个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同时发表了中国政府声明,重申了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并为早日实现这一目标继续努力奋斗的原则立场。
4. “世界新秩序”
【答案】“世界新秩序”是指布什在1990年9月美国国会讲话中提出对未来世界格局的构想。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强调美国的领导作用; ②加强同盟友的伙伴关系; ③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④推动苏联的“合作”。布什的“世界新秩序”是冷战结束之初美国设计的关于国际格局的蓝图。其核心是美国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导地位,指导思想是美国的价值观和理想,目标是建立一个符合美国利益的“稳定和安全的世界”。其实这是美国的一个历史传统,与从威尔逊到罗斯福的主张几乎是一脉相承的。然而,该主张并没有获得广泛的认同,布什没有实现这一愿望就离开了白宫。
5. 苏伊士运河危机
【答案】苏伊士运河危机是指英法两国与阿拉伯民族国家针对苏伊士运河的归属权引发的争端。1956年7月26日,纳塞尔宣布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法两国对此反应激烈,决心用武力夺回运河,美国却主张通过调节性谈判,实现国际共管苏伊士运河的目的。在会谈未果后,英法暗中勾结以色列对埃及发动军事进攻,美苏强烈反对,英法被迫停火。1957年,包括英法在内的有关各国都接受了埃及的运河国有化政策。苏伊士运河危机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广发而深远的影响。英法在中东的传统影响己丧失殆尽,其大国地位也遭到严重削弱。美国利用英法的困境乘机填补了中东的力量真空。
6. 艾森豪威尔主义
【答案】“艾森豪威尔主义”,有时也被称作“填补力量真空主义”,是指艾森豪威尔抛出的以侵略和独霸中东为目的的特别咨文。美国为了排挤英、法传统势力,镇压中东民族解放运动,抵制苏联势力的渗透,进而独霸中东,急需制定一项新的中东政策。1975年1月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关于“中东政策”的特别咨文。艾森豪威尔主义一出笼,就遭到许多阿拉伯国家和其他一些地区国家的反对,认为它是帝国主义奴役阿拉伯人民的一种新形式。最后,美国为在中东推行艾森豪威尔主义,一方面派“特使”前往中东游说,一方面对拒绝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国家施压甚至采取颠覆手段。在世界人民的支援下,叙利亚挫败了美国的阴谋。美国在中东的
倒行逆施,使中东人民更加认清了艾森豪威尔主义的本质。
7. 基辛格
【答案】亨利·基辛格,是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外交家和国务活动家。基辛格的卞要思想体现在保守主义的政治哲学思想、均势理论、有限战争理论、关于未来世界新秩序的构想方面。基辛格于1957年出版了两本立身之作《重建的世界:梅特涅、卡斯尔雷与和平问题(1812~1822)》和《核武器与对外政策》,由此成为知名的军事战略家和外交政策权威家。基辛格入阁后,以均势思想和有限核战争理论为指导,在美苏中三大国中纵横捭阖,结束越南战争,推动中东和平进程,于1973年获诺贝尔和平奖。基辛格退出政坛后仍从事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研究。1971年7月,基辛格作为尼克松总统秘密特使访华,为中美关系大门的开启做出了历史性贡献。1972年2月陪同尼克松总统访华,他多年来一直关心和支持中美关系的发展。
8. 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
【答案】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是指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后,北约谋求填补苏东地区权力真空而密切同苏东国家的联系而建立的地区性组织。1991年6月,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外长在哥本哈根举行会议,发表的一项声明中称要加强同东欧国家的政治军事关系,谋求同东欧国家“建立建设性瞧伙伴关系,以便进一步促进一个自由和统一的欧洲的安全与稳定”。1991年11月78日,北约在罗马举行首脑会议,会议批准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决定每年同东欧、中欧9国、苏联和波罗的海3国举行一次安全会谈,讨论同欧洲有关的安全问题。首脑会议决定邀请苏、波、匈、捷、保、罗和新独立的波罗的海三国参加将于12月在布鲁塞尔举行的首次特别外长会议,以确定双方在政治、安全方面的磋商和合作关系。12月20日,北约和苏东25国外交部或代表在布鲁塞尔举行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有关对话、伙伴关系及合作的声明》,标志着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正式成立。声明确定了双方的合作范围,其中包括防务计划、军控、军转民、科技和环保等。1992年3月10日,原苏联的11个加盟共和国在布鲁塞尔总部正式签字,成为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的成员国。1992年6月5日在奥斯陆举行了合作委员会年会。会议同意接纳阿尔巴尼亚为第37个成员国。
二、简答题
9. 简述小布什“先发制人”战略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答案】(1)小布什“先发制人”战略的主要内容
小布什于2002年6月1日在西点军校的演讲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先发制人论”。他指出,为了对付许多意想不到的威胁,美国必须“做好必要时采取先发制人的行动捍卫我们的自山和保护我们的生命的准各”。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布什政府正式将“先发制人”确定为美国的安全战略。这一战略新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推行了半个多世纪的“遏制威慑”战略发生了重大改变,已被“先发制人”的进攻性战略所取代。
从布什政府的言论来看,美国“先发制人”新战略概念包括三个基本内容: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