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862国际关系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二次巴黎和约》

【答案】《第二次巴黎和约》是指1815年3月拿破仑“百日政变”,第七次反法同盟,拿破仑失败,拿破仑建立的“百日王朝”使战胜国发现法国是不思悔改的,于是在1815年11月20日与法国签订的新条约。《第二次巴黎和约》中提出了比以前严苛得多的条件,割让了法国的一部分领土,使法国恢复到1790年的边界; 拆除了瑞士和法国边境上的工事; 15万反法同盟军占领法国3~5年,军费由法国负担; 法国向同盟国赔款7亿法郎; 归还拿破仑在各国掠夺的艺术品。这些条件,使法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同盟国的占领军也给法国人民留下了巨大的精神创伤。

2. 珍珠港事件

【答案】珍珠港事件是指1941年12月7日下午7时50分,日军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最大海军基地和战略枢纽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的事件。日本在全面侵华的同时,积极策划新的扩张,其南进战略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罗斯福政府对日政策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对日本采取了严厉的经济制裁,另一方面也没有放弃同日本达成妥协的努力。1941年日美进行了谈判,由于日美矛盾不可调和,谈判陷入僵局,成为战争的掩护。日军以微小的损失为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并随后向美英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珍珠港事件促成了美国长期以来的孤立主义外交和对日绥靖政策的终结。美国的参战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的力量,并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3. 印巴战争

【答案】印巴战争是指1971年11月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爆发的大规模战争,在这次战争中孟加拉国独立。巴基斯坦原由东巴和西巴两部分构成,两地区相距1600公里,国家政权长期掌握在西巴统治阶级手里,引起东巴的强烈不满。1966年,以吉布·拉赫曼为首的人民联盟要求实行充分自治。1970年12月7日,在巴基斯坦大选中,人民联盟获胜,拉赫曼坚决要求东巴充分自治,并进而提出了独立的要求。1971年3月26日,东巴宣布成立独立自主的孟加拉国。此举遭到巴基斯坦总统叶汗亚罕的强烈镇压,一部分人民联盟成员逃到印度,宣布在那里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印度利用巴基斯坦国内局势的动荡不安,于同年11月21日悍然入侵巴基斯坦东巴,并于12月16日占领了达卡。战争不久从东巴蔓延到西巴,再度成为印巴之间的全面战争。巴基斯坦在战争中失利。12月17日,印巴双方决定全线停火。1972年6月,印巴签署了《印度政府和巴基斯坦政府双边关系协定》。战争结束后,孟加拉从巴基斯坦分离了出去。

4. 上海公报

【答案】《上海公报》是对《中美联合公报》的通称,是指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期间,由中美

两国在上海发表的公报。《上海公报》采取了坦率和现实主义的态度,阐明了双方的共同点,也写明了双方的原则分歧。公报指出:“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外交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的关系”。公报同时承认,台湾问题依然是阻碍中美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公报还强调广泛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性。尼克松访华和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两国结束冷战时期的对抗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而且为日后中美关系发展奠定了的基础。中美关系的和解对国际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5.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指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于1950年2月在莫斯科签订的,同年4月11日批准生效的二战后中苏两国的结盟条约。《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制止日本或其它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②缔约国双方根据和平与普遍安全的利益,对有关中苏两国共同利益的一切重大国际问题,均将进行彼此协商:③双方平等地发展与巩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互助合作关系。《条约》规定有效期为30年,如在期满前一年缔约国一方提出废除时则延长5年,并依次顺延。该条约在50年代对防止美帝国主义的侵略,保卫远东和平和促进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功不可灭。但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以来,条约已名存实亡。到70年代末,由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提出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1979年4月3日中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正式做出了决定。为此,该条约自1980年4月11日始失效。

6. 珍宝岛事件

【答案】珍宝岛事件是指1969年3月,中国和苏联在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发生的严重的边境武装冲突事件。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境内中苏边境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中国一侧,历来主权属于中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中苏关系的不断恶化,两国边防军在珍宝岛地区不断发生摩擦,并不断升级。1969年3月2日和巧日,苏军入侵中国领土珍宝岛。中国边防军进行英勇自卫反击,挫败了苏军的入侵,捍卫了神圣的国土。中国边防部队打退苏军的三次进攻,苏联的入侵以失败告终。中国政府对苏联侵犯中国领土提出了严正抗议,同时又主张通过谈判全面解决两国边界问题,反对诉诸武力,维持边界现状。中国政府重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信心及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真诚愿望。

7. 星球大战计划

【答案】星球大战计划是指美国总统里根1983年3月23日在关于国防开支和防务技术的电视讲话中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即“星球大战计划”。该计划是把战略弹道导弹拦截和摧毁在到达美国国土之前,以求达到消除战略弹道导弹的威胁的目的。他说战略防御计划是“减少核战争危险的途径”。战略防御计划的目的和性质如下:①发展有效的防御对付弹道导弹所造成的威胁,确保美国及其盟国的安全,以美国的技术优势,谋求建立一个“较为安全和稳定的世界”。②战略

防御计划仍然是威慑。过去是利用核报复来威慑,使敌手不敢轻易发动侵略。美国“必须谋求另外一种遏止战争发生的手段”。美国要设法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迅速进行大规模报复”的局面,而“更加依靠不威胁任何人的防御系统”,即战略防御计划。③战略防御计划是“一个集中搞先进防御技术的研究计划”,目的在于“寻找方法,为遏止侵略、加强局势的稳定和增进美国和我们的盟友的安全提供一个较好的基础”。④战略防御计划是针对苏联“不断大规模扩大反弹道导弹力量的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使美国和苏联科研稳妥地同意进行大量削减、甚至最终消除弹道导弹及它们携带的核弹头”的有效途径。⑤实施战略防御计划需要盟国的合作。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是美国推行强硬的军事新政策的反映。它标志着美国核战略思想的转变。美国制定与实施战略防御计划也是对苏联发展核力量和防御项目的反应。里根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在美国社会乃至整个国际社会引起了高度重视与不同的反响。

8. 克里米亚战争

【答案】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是指由英法两国争夺近东霸权的矛盾和斗争导致的,参战的双方分别是俄国与英国、法国、土耳其和撒丁王国的战争。战争的导火线为圣地和宗教保护权问题。这场战争本质上是欧洲列强间的争夺。战争的后果看来是“混乱不清和令人失望的”,但它在国际关系史上却有重大意义。列强间的这场战争使得一切协调机制包括俄、普、奥残余的同盟关系都烟消云散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法角度看,土耳其被容许加入欧洲国际法体系,国际法迈出了走向世界性的第一步。这场战争使俄国的国际地位与战前相比判若云壤,对欧洲国际事务的发言权也被削弱。法国洗刷了1814年战败的耻辱,将俄国从欧洲大陆的权力之巅拉下并取而代之; 同时法国又能与英俄都保持较和谐的关系,可是说是法国外交的胜利。英国获益匪浅,通过遏制俄国使英国在近东、印度和远东的扩张形式更为有利。奥地利获取了不少实际利益,摆脱了俄国的直接威胁,但其唯利是图的外交作风不但恶化了俄奥关系,还引起了英法的不满,在外交舞台上陷于孤立之中。

二、简答题

9.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外交政策的背景、内容、影响。

【答案】(1)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外交政策的背景

战后初期美国想独霸世界,故而要极力推翻雅尔塔体制。苏联是从赫鲁晓夫开始,有了同美国争霸的欲望,但它缺乏争霸的实力,因而采取迂回战术,在不触及美国重大利益的前提下,插足到不属于西方势力范围的新独立国家,进行和平渗透。而到了70年代,苏联的力量上升到已足以同美国争霸,美、苏才真正摆开争夺霸权的阵势。整个70年代,苏联处于战略攻势,对美造成很大压力; 美国居守势,并且守中也有攻。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外交政策的内容

①美国对苏联的战略大调整。

1969年尼克松就任总统时,美国面临国内外的困难局面,决定了60年代末的美国对外战略己到了非调整不可的地步。1969年7月25日,尼克松提出美国在亚洲的新政策,被称为“关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