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东南大学5h0心理学研究方法综合之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举例说明:某电饭锅厂拥有两家规模相似的分厂,分别位于海淀区和朝阳区,公司的管理者打算制订一套新的工作时间表。每周要求工人工作40小时,工人可以选择周末休息3天,并且每天上班和下班的时间由工人自己决定。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能够让管理者了解该作息制度是否能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并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

【答案】该研究适合于现场实验,即准实验研究。

(1)实验设计:采用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随机分配海淀区工厂为实验组,朝阳区工厂为控制组。在施加实验处理一个月前,分别测量海淀区和朝阳区工厂的平均产量。然后海淀区工厂改变作息制度6个月,朝阳区工厂不改变作息时间。6个月后,再分别测量海淀区和朝阳区的平均产量。具体操作如下:

(2)统计处理,采用单因素共变量分析法,对被试差异及其与身心变化的交互作用实施控制,处理结果。

(3)实验效果评价。这种设计因两组被试不能随机分派,而是依原来的班级或团体划分,因此实验组、控制组两组实验被试是不相等的。这种设计模式添加了控制组,使该设计基本上控制了历史、成熟、测验等因素对实验的干扰,而且由于两组都有前测验,研究者可以了解实验处理事实前的初始状态,从而对选择因素有了初步的控制。其缺点是由于没有使用随机化方法来分配被试或实验处理,实验组和控制组是不对等的,有可能降低该设计的效度,又由于两组都进行了前测验,因此结果也不能直接推广到无前测的情景中去。但在教育或生产情境中,由于不能打破班级界限,无法随机取样、随机分派或无法配对时,只能采取这种设计。

2.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特殊性有何表现?

【答案】(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其特殊性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①作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是有意识、有心理的有机体。心理与教育研究往往需要研究对象积极参与、配合研究活动。研究对象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可能不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做出反应,而是做出掩饰甚至谎报,如果对被试的反应不做鉴别区分就处理分析研究结果,就可能

使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受到破坏。

②人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实体,社会性是其显著的特征。在涉及研究对象社会性方面的心理与教育研究中,被试往往出于社会比较的考虑,按照社会赞许的行为标准进行反应,而不是按照真实行为进行表现。这种社会赞许性反应会影响研究结果,造成研究的误差。

③心理与教育研究涉及的变量多且复杂,这决定了心理与教育研究难以精确地解释和预测。 ④心理与教育研究通常不能对研究对象做出精确控制与操纵。研究者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考虑,而且还要从道德、习俗、伦理以及人道的角度考虑。

⑤人的心理具有发展性,在心理与教育的纵向研究中,应该尤其重视成熟因素的作用。人的心理的发展性使其表现出不稳定、难以定量化的特点,可能会造成结果的解释和预测的误差。

⑥人的心理具有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心理是完全相同的;二是没有任何人的心理可以在任意两个时刻保持不变。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心理、教育科学的理论或规律大多是针对大量的被试建立起来的,具有统计规律性,有时可能并不适用于个体。

⑦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来看,二者都是社会人; 研究的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的态度、对研究所涉及的变量的观察与分析的准确性,都将受到研究者的价值观念、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摒弃价值判断的作用而保持冷静、客观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态度。

(2)研究过程的特殊性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对象要根据研究者的要求或实验控制做出反应,而研究对象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研究者的行为。这可能造成事先不能预期的无关变量的产生,使研究的问题或性质发生改变,影响研究的科学性。

从研究过程的社会背景来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同自然科学相比,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更易受到也更常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影响。在政治介入的情况下要保证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对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来说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3)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①心理与教育研究要符合伦理性原则。任何实验处理、控制或操纵,都不能妨碍研究对象的身心健康发展。即使是出于科学研究需要,也要遵循人道主义精神,不可违背伦理性原则。要解决科学性与伦理性的矛盾,只能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和精心的实验设计方法。

②目前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多属于“黑箱方法”,只能是通过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比较推测心理活动、加工过程,较难以准确地描述出脑内心理活动的具体过程与变化。

③某些方面的心理与教育研究由于难以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因而较难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心理与教育研究工作者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完善。例如,通过多种实验或准实验设计、统计控制法等,已经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使研究

分析的精确性有所提高。此外,由于引入数学方法、计算机方法和系统方法等,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得到很大增强。

3. 为保证现场实验研究的内外部效度,可以采用哪些策略?

【答案】(1)为了保持现场的自然性,现场实验中的测量最好不被被试察觉,可以采用自然测量法、假主办单位法和伪装测量法。

①自然测量法是研究者通过一般的例行调查或统计来收集资料,如用人口普查、电视节目收视情况调查、消费水平调查等来测量实验的效果。

②假主办单位法是指变换单位或假借其他单位的名义进行实验。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使被试把评价测量与实验处理分开,有时这样获得的测量结果更准确。

③伪装测量是将要测量的内容混人例行的普通测验中,把测量的真实目的伪装起来,使被试不能察觉。如新教学法的效果测量就可采取此法。

(2)在现场实验中,选择操作变量进行实验处理有些是需要人为创设的,其中常用的几种方法是不实报告法、隐蔽随机化和虚构的处理。

①不实报告法是指为了取得所期望的处理效果,先让被试接受一种难以评估的经验,然后给其具有权威性的解释,由此使被试产生实验者所期待的心理状态,被试可能作出不真实的陈述或报告,而这正是实验处理想要获得的效果。

②隐蔽随机化可以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比较不同的处理方式的效果。例如,为检验两种不同形式的广告的效果,可以在同期杂志上每隔一份印刷两种广告之一,在广告后面附上回信单,以测量其效果。由于读者并不知道其中的差别,因此可将回信单的反馈信息作为被试的真实反应。

③虚构的处理方式是研究者虚构一些看起来是真实的不同处理方式,其中唯一的差异是变量

在程度上的差异,然后将处理随机地分配给不同的被试,以测量这些对象对不同处理方式的反应。

4. 思考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和具体学科研究方法的关系。

【答案】哲学方法论是指导科学研究的最普遍的方法论。唯物辩证法深刻地阐明了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因而可以作为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一般科学方法论具有跨学科的性质,其代表是系统科学的基本原则。系统科学的基本原则是唯物辩证法中普遍联系、运动发展、矛盾统一、质量互变规律等原理在科学研究方法上的具体化,是哲学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及技术之间的中介。具体研究方法是分别适用于特定科学的专门的研究手段和技术。观察、实验是自然科学和某些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更主要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社会调查、个案研究则是某些社会科学主要的研究方法。某些边缘科学和交叉科学则更多地同时采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5.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主要目的包括哪些?

【答案】(1)描述

描述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状况是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的目的。在进行深入研究之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