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精神卫生中心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心理测验

【答案】心理测验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有代表性的行为,对于贯穿在人的全部行为活动中的心理特点做出推论和数量化分析的一种科学手段。心理测验具有间接性、相对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其测量的是人的行为;不可能是全部行为领域,包含的只能是人全部可能项目中的一个样本。

2. 鉴别指数

【答案】鉴别指数是项目分析中区分度的一个指标,即确定测验项目区分个体所测能力高低的程度指标。项目分析的一个最简单的估计方法是比较两个极端效标组,即将所有被试在某个测验上的分数从高到低依序排列,划分出高分组和低分组;分别求出此两组在每一题目上的通过率;再求出高分组与低分组通过率之差。其范围在+1.00〜-1.00之间。+1.00表示鉴别指数最高,-1.00表示鉴别指数最低。鉴别指数越高,题目的鉴别性能即区分能力越好。

二、简答题

3. 如何理解焦虑?常用的焦虑测量工具有哪些?

【答案】广义来讲,焦虑是一种情绪:

⑴如果程度恰当,并主要针对某些特定的情境,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具有适应意义的负性情绪状态,这种体验的作用是向个体报告对外界情境的不适宜,驱使个体采取应付策略或行动,去改变自身的处境。

⑵如果焦虑成为自由浮动的、泛化的、或程度过强,便会成为一种异常状态。严重的、持续的焦虑,有可能形成病态人格。

常用的焦虑测量量表有:

①显性焦虑量表(MAS )

MAS 是泰勒按理论推理而建构的量表,最初目的是研宄焦虑对学习的动机或驱力作用。泰勒从MMPI 中获得了65个项目,后来又加入135条缓冲项目,这些项目都经过了5位专家的评定,从而构成了最初的MAS 。随后,此量表又进行了多次修订,最后从65个项目中选取了50个项目,把缓冲项目增加到225个,并采取了MMPI 中的L 、K 和F 量表中的项目。

关于该测验的重测信度,在间隔3周时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89, 间隔为5个月的相关系数为0.82, 间隔为9〜17个月的相关系数为0.81。

②《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 )

STAI 是由施皮尔伯格等人根据他的理论编制的。该问卷的内容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状态焦虑,

即评定人们“现在”或最近一个特定时间内的感受或人们将要遇到特别情景时的感受;二是特征焦虑,即评定人们通常情况下的情绪体验。

STAI 按状态焦虑和特征焦虑分别为大学生、中学生以及在职成人的不同性别群体建立了常模。该测验与相关量表的相关在0.41〜0.85之间,表明有较高的同时效度。

③测验焦虑量表

a. 施皮尔伯格的TAI 对焦虑的定义还是根据其状态一一特质理论,把测验焦虑看成特质,看成个体的焦虑倾向性。

b. 测验焦虑分成两个部分,即W 因素和E 因素,测验焦虑特质高的人更倾向于把测验情境看成是对自我的威胁,W 因素是指对失败结果的认知,而E 因素则是由评价的紧张所引起的自主性神经系统的反应。

c..TAI 有20道题,要求被测验者报告他们在测验情境中通常的感受,按4种程度反应。要求答题者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已的反应。测验可以个别或团体施测,没有时间限制,中学生和大学生都可在8〜10分钟内填完表格。

d. 该测验由叶仁敏(1990)作了修订,分别按性别建立了大学生、大学新生、业余职工大学生和高中生的常模,并分别建立了TAI 总分、忧虑性(即W 因素)、情绪性(即E 因素)的常模。但缺乏信效度指标。

④《贝克焦虑量表》(BAI )

《贝克焦虑量表》由美国A.T. 贝克等人于1985年编制,适合于具有焦虑症状的成年人,主要是测量受测者主观感受到的焦虑程度。共有21个题目,采用4级计分方法。有研宄表明,该量表亦适合于我国。其效度指标主要有两种:a. 取60名焦虑症患者和80名健康人作BAI 测查,对测验总分进行T 检验,发现焦虑症患者得分显著高于健康人。

b. 华裔教授Zung 对60名焦虑症患者用BAI 和自我评定焦虑量表进行检查,二者的相关为0.828。

⑤《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

《汉密顿焦虑量表》由汉密顿1959年编制,主要用于评定神经症和其他病人的焦虑严重程度。HAMA 与其它焦虑量表不同,它是由受过训练的评定员按照14个症状方面进行的5级评定,除第14项(会谈时的行为表现)要结合观察外,其余项目都是根据病人的口头叙述进行评分,而且特别强调受测者的主观体验。每次评定,大约需10〜15分钟。

根据全国精神科量表协作组的资料,总分超过29分,可能为严重焦虑;超过21分,肯定有明显焦虑;超过14分,肯定有焦虑;超过7分,可能有焦虑;7分以下便没有症状。

4. 在编制人格测验时,如何控制被试的掩饰倾向?

【答案】在编制人格测验时,要控制被试的掩饰倾向,可用迂回提问、投射式提问、假定性提问、委婉性提问以及迫选性提问等技术。

(1)迂回提问

迂回提问指不直接提出要测的问题,而是以间接的问题,迂回获得所要测的内容,以使受试

者不了解测试的意图,从而增强测验的效度。

(2)投射式提问

投射式提问指不直接问被试自己的看法,而是让被试对“周围其他人”的想法作出评定。被试者常常会把自己的看法投射到“周围其他人”身上,作出真实反应。

(3)假定性提问

假定性提问指假定回答者犯有某种不规范的行为,并使他不得不在确实犯有该行为时得以承认。

(4)委婉性提问

委婉性提问指用婉转的令人愉快的方式或言词提问,以使回答者产生接纳心理。

(5)迫选性提问

迫选性提问指提供通过两项具有相等价值的选项,让被试必须从中选择其一。

5. 试谈智力测验的效度问题。

【答案】传统的智力测验是在智力G 因素论的基础上编制的,因此,若测验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那么我们便认为它基本测出了个体在智力G 因素上的水平高低。但对于智力实质的看法,学界始终无法统一。关于智力测验的结构效度,目前只能做狭义的解释,即以不同智力理论模型为基础的智力测验,其结构效度应具备不同的含义,并且最终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亦相应不同。因此,在选择和使用智力测验时,这是一个必须慎重考虑的问题。

6. 职业兴趣测验的量表发展趋势是什么?如何评价职业兴趣测验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

【答案】(1)职业兴趣测验量表的发展趋势

从1965年以来,职业兴趣量表出现了一些明显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

①各量表之间互相吸收,首先是库德在其职业兴趣调查表(KOIS )中引入SVffi ,其次是坎贝尔在KOIS 的同质性量表中引入SVIB 。

②越来越倾向于采用大样本的实证资料库来解释测验分数,如利用《职业名称词典》(简称DOT )或职业性向模型(简称OAP )里提供的资料,建立测验分数与实证的联系。

③越来越多的问卷同时提供较广泛的同质性兴趣量表以及特定的职业量表。

④越来越多的量表采用霍兰德的6种职业理论。

⑤扩大了所包括的职业水平。起初,兴趣问卷的主要重点在专门的职业,以及一些要求略低于大学或专科教育水平的职业,而现在的测验扩大到更大的范围。

(2)职业兴趣测验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

①职业兴趣能较好地预测职业选择、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满意程度,形成综合性的职业指导计划。可以将学生对不同学科及其他校园活动的喜好程度、他们的教育程度及职业目标、他们一般的学业表现,他们对不同领域的工作和代表性的行业的兴趣等结合起来考虑,为将来的职业选择作参考。

②职业兴趣测验可以帮助辅导者更有针对性的指导求职者,有的放矢。例如可以做成生涯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