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心理与教育测量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标准分数
【答案】标准分数又称基分数或Z 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表示一个分数在团体中所处的相对位置的量数。标准分数Z 是一种以平均数为参照,以测验分数的标准差来衡量原分数在其常模团体中地位高低的一种评定方法。标准分数Z 值可正可负,且一般取值在-3〜+3之间。当原分数比平均数高时,其相应的标准分数Z 为正值;当原分数比平均数低时,其相应的标准分数Z 为负数。在标准分数Z 的应用中,由于标准分数Z 分值过小,并往往带有小数和负值等缺陷,通常把标准分数Z 通过线性变换,转到更大的标准分数量表上。
2. 瑞文测验
【答案】瑞文测验是英国人瑞文在1983年设计的一个智力量表。由于该测验是非文字的,测试不受文化、种族和语言的限制,特别适用于测量个体的观察、思考与推理的能力,而不考虑他们的文化、种族与体质。整个测验一共由60张图案组成,按逐步增加难度的顺序分成A 、B 、C 、D 、E 五组,每组都有一定的主题,题目的类型略有不同。瑞文测验施测很简单,每个被试发一个量表和一张答卷纸即可。
二、简答题
3. 试分析分数分界点在目标参照测验的质量评估中的作用。
【答案】目标参照测验是参照某一明确界定的行为标准进行解释的,这一标准就是测验分数的分界点,亦称切割分数线,或称及格线。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分数分界点在目标参照测验的质量评估中的作用。
(1)根据分数分界点,可以将被试进行分类,通常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类。在这种分类过程中,分界点的确定是至关重要的。
(2)就目标参照测验本身而言,分数分界点并非必需。可以用“被试掌握了测验的内容范围的百分之多少”来解释被试的分数,而不必在测验分数这一连续体上寻找某个切割点,进而将被试断然分为两类:掌握者或非掌握者。一般来讲,人们倾向于认为知识的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知识的掌握也只是一个程度的问题,因而从理论上说并不存在可以清晰辨别的掌握者或“非掌握者”。这使得分数分界点的确定成为测量学家们争议最大,存疑最多的问题。
(3)在目标参照测验的实际应用中,分数分界点的确定却是无法逃避的问题。在教育领域,
“某学生是否达到了升一个年级所要求掌握的最低知识技能水平”,常常需要根据测验结果来判断:
从而对该学生“升级”或“留级”,“毕业”或“肄业”等作出决策;在专业领域,也常需要根据资格或水
平考试结果来判断考生是否达到从事特定专业工作所需的最低水平,从而作出是否给予颁发合格证书的决策。在这些实际需要中,人们不得不去寻找一个最低标准,一个分数分界点或及格线,将考生分为及格或不及格两类。而且,这一分界点的确定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最终决策的正确与否。
4. 概化理论D 研宄的目的是什么?D 研宄怎么进行?
【答案】D 研宄称为决策研究。D 研宄的目的是利用G 研宄的结果数据,在原设计的测验情境关系范围之内,分析比较各种可能的测验方案,测验工作者可以根据分析结果,结合可能的实施条件优选实际测验方案。
(1)D 研宄最终提供的是各种测验方案下的测验误差估计值。所谓各种测验方案都是在原设计方案采集的数据范围内,对测验情境关系做出各种不同的调整而得到的。
(2)D 研宄给出了两个比较优劣的误差指标:一个称作相对误差方差,一个称作绝对误差方差。相对误差方差是所有与测量目标有关的交互效应方差之和,绝对误差方差是除测量目标效应方差之外的所有方差之和。
(3)在误差指标的基础上,D 研宄进一步给出了测验精度的两个综合指标:G 系数和系数,这两个系数
类似于经典理论中的信度,只是在概化理论中,同一测量目标可以有好多个测验信度,信度可随着测验的性质不同而不同,也随着测验情境关系的不同而不同。
(4)概化理论的效度可以在原测量设计的测验情境关系下,在D 研宄中应用G 研宄结果直接计算求取。若记和分别为i 侧面和〇侧面拟采用的新的水平数,以大写字母表示新的测验情境,则新情境下各期望均方的估计公式如下:
最后计算新测验情境下各误差方差和信度系数:
真分数方差:
相对误差方差:
绝对误差方差:
概化系数:
依存系数:
(2)依据所求的各种新测验情境关系下的误差方差和信度系数,就可以优选测验方案。
5. 心理与教育测量从卡特尔到比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什么特点?
【答案】(1)心理与教育测量从卡特尔到比内的发展过程
卡特尔是美国心理学家,首次提出了“心理测验”这个术语。卡特尔认为,心理学只有立足于实验与测量,才能达到如同自然科学的准确性;心理测验只有建立普遍的统一标准,并要与常模相比较,才能充分地实现其科学价值和实用价值。这些观点都已成为测量学上的重要观念。
比内认为,测量比较复杂的心理功能,不必苛求精确度,因为这些功能的个别差异较大。他认为智力是高级心理过程,包括推理、判断以及动用已知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比内与其助手西蒙合作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一一比内一西蒙量表,史称1905年量表,可用来测量各种能力,特别是判断、理解和推理能力。
(2)特点
心理与教育测量从卡特尔到比内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点:
①测量对象逐渐扩大和复杂化。卡特尔的测量对象主要是肌肉力量等一些低级的机能,而比内开始开始涉足高级的心理机能比如人的智力等。
②测验法开始系统化。卡特尔最早提出“心理测验”这一概念,但是比内给测验法以有系统的、精密的设计。比内的智力测验出现了以后,测验法才真正完善起来。
6. 推孟和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各有什么贡献?
【答案】(1)推孟是美国心理学家,他在智力测验方面的最重要贡献如下:
美国斯坦福大学推孟于1916年修订完成斯坦福一比内量表。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变动是推孟采用了比率智商的概念来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从此智商一词风靡全世界。
(2)韦克斯勒也是美国心理学家,他在智力测验方面的最重要贡献如下:
①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韦克斯勒相继编制了“韦氏儿童智力量表”(1949)、“韦氏成人智力量表”(1955)和“韦氏幼儿智力量表”(1967)。
①韦克斯勒舍弃了比率智商,而用离差智商代之,从而克服了比率智商的局限。
②韦克斯勒编制的智力量表分为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两部分,不仅能够获得总体智力水平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受测者智力优势的信息。
7. 试比较目标参照测验与常模参照测验的异同。
【答案】(1)两者的不同点
①定义不同:所谓目标参照测验,是根据某一明确界定的内容范围而缜密编制的测验,并且,被试在测验上所得结果,也是根据某一明确界定的行为标准直接进行解释的;常模是根据标准化样本的测验分数经过统计处理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参照点和单位的测验量表。常模参照测验是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