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346体育综合[专业硕士]之运动生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窦性心动徐缓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答案】(1)成年人的心率平均为每分钟75次,正常变动范围一般为每分钟

次,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上称窦性心动徐缓。

(2)窦性心动徐缓同训练程度、运动项目和运动年限有关,运动年限越长,训练程度愈高,这种现象也越明显。耐力训练和长距离跑、马拉松、自行车等运动员窦性心动徐缓现象更明显。

①运动员出现窦性心动徐缓现象是多年的训练过程中,控制心脏活动的迷走神经紧张性增强,交感神经紧张性减弱的结果,这种现象对于运动员的运动生活具有积极意义。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由于窦性心动徐缓,心脏的舒张期延长,所以心肌可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过劳,而且心脏有更多的血液充盈。

②由于运动员长期从事体育锻炼,心肌收缩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含量増加,心肌中的毛细血管大量新生,供血量增加,结果心肌纤维变粗,心肌粗壮有力,心脏收缩力提高了,心容量也加大了。所以经常运动的人心率会比一般人低。

2. 简述残障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困难。

【答案】(1)身体原因

残障人有健身活动的需求,但由于残障人的残障种类和程度不同,使残障人不能成为一个同质的群体,对体育的要求和适应性也不同,因此开展体育活动比较困难。

(2)经济原因

由于专供残障人士使用的器材和设施话费比较昂贵,一般残障人士无法享用。

(3)残障人的心理障碍

在我国,许多残障人因为残障而存在心理障碍,对体育运动普遍存在一种恐惧。从怕别人讥笑道到心安理得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4)能提供特殊器材的场所少

残障人由于身体部分缺失或功能障碍,需要使用一些辅助器械才能进行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劳动。而一般小区内或者健身房的体育器材,都是为正常人准备,并不适合残障人锻炼,所以残障人锻炼的场所少,也是导致残障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困难增加的因素。

3. 甲状旁腺的内分泌功能有哪些?

【答案】甲状旁腺一般有上下两对,位于甲状腺左右叶的背面。腺表面包有薄层结组织被膜,

次。而运动员安静时心率可低于每分钟60次,

据报道某些有训练的运动员心率最多可减少到每分钟

腺细胞排列成索团状,其间富含有孔毛细血管及少量结缔组织,还可见散在脂肪细胞,并随年龄增长而増多。甲状旁腺有以下内分泌功能:

(1)增强破骨细胞活动,抑制成骨细胞活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动员骨进入血液来实现,因此可升高血钙。运动中,血钙保持一定浓度对维持神经和肌肉正常的兴奋性非常必要。

(2)对肾的作用是促进远曲小管对钙的重吸收,抑制近曲小管对磷酸盐的重吸收,使尿钙减少,尿磷増加。

(3)促进维生素D3转化成它的活性形式,而后者对钙在肠内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

4. 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的调控是如何实现的?

【答案】在正常情况下,脊髓反射活动经常接受高位中枢下行指令的调控,高位中枢发出的运动指令能够在脊髓内通过对感觉传入纤维的末梢、中间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三个部位进行调控:

(1)高位中枢可以通过突触前抑制的方式调控突触前感觉传入纤维的活动从而影响反射的进行;

(2)高位中枢发生的运动指令还能改变脊髓反射通路中突触传递的强度和反应的征象;

(3)高位中枢广泛的下行纤维与运动神经元形成直接的单突触联系,通过改变运动神经元活动的背景水平来影响脊髓反射的强度。高位中枢下行通路也可直接调控和运动神经元,从而保证脊髓反射更精确和完善地进行。

5. 试述准备活动的生理意义,试举例说明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前准备活动的特点和重点。

【答案】(1)准备活动的生理意义

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适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协同调控全身各脏器机能活动,增强内分泌腺的活动,以适应机体承受大负荷强度刺激的需要;

②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使体温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有利于氧供应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

③体温适度升高,机体代谢水平提高,降低肌肉的黏滞性,增加弹性,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 ④増强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而造成热应激伤害;

⑤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2)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前准备活动的特点和重点答案略。

6. 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与联系。

【答案】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1)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指B 淋巴细胞在有效的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具有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是化学结构的概念,包括了正常的抗体球蛋白和尚未证实抗体活性但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抗体是生物学功能的概念,所有的抗体都是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并非都有抗体活性。

7. 试述神经和化学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答案】(1)神经因素对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①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引起吸气抑制或兴奋的反射,称为肺牵张反射。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主要分布在支气管及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内。吸气时,肺扩张牵拉感受器引起兴奋,冲动经迷走神经纤维传人延髓吸气中枢,从而使吸气中枢产生抑制作用,终止吸气转为呼气。呼气时,肺缩小,牵拉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传人冲动减少,解除了对吸气中枢的抑制,吸气中枢再次兴奋,产生吸气,从而又开始一个新的呼吸周期。

②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是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人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呼吸肌内存在着本体感受器肌梭,接受肌肉的机械牵拉刺激。当呼吸肌被动拉长或呼吸肌气道阻力加大时,肌梭受到牵拉产生兴奋,冲动通过脊神经达到脊髓,反射性地使肌梭所在部位的呼吸肌收缩加强。

③防御性呼吸反射:在整个呼吸道都存在着感受器,它们是分布在呼吸黏膜上皮的迷走传人神经末梢,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时,引起防御性呼吸反射,以清除激惹物,避免其进入肺泡。如咳嗽反射、喷嚏反射等。

(2)化学因素

化学因素是指动脉血液中的

感:受器调节着呼吸。

对呼吸的调节:吸运动加深加快。

对呼吸的调节:动脉血

减少。由于增加,呼吸加深加快;降低,呼吸受到抑制,肺通气量不易通过血脑屏障,限制了血液升高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 对呼吸有很强的刺激作用。吸人气中浓度适当増加,可使呼血液中水平的变化又通过化学

③低O 2对呼吸的调节:吸入气中PO 2降低,肺泡气、动脉血PO 2也随之降低,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导致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低O 2对中枢化学感受器不起作用,但低O 2对呼吸中枢有直接的抑制作用。严重缺O 2时,来自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传人冲动引起的呼吸中枢兴奋,对抗不了深度缺O 2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使呼吸减弱,甚至停止。

8. 从运动开始前一直延续到运动结束后,人体会出现哪些规律性的机能变化?

【答案】从运动开始前到运动结束后,人体会尽力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运动性疲劳、恢复过程五个阶段。

(1)赛前状态

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主要有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内脏器官活动增强,物质代谢加强,体温升高。例如: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增加等,还可能有紧张出汗和尿频等现象。赛前状态反应大小与比赛规模、运动员机能状态和心理状态有关,训练水平与比赛经验也会影响赛前状态。

(2)进入工作状态

在运动的开始阶段,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不可能立刻达到最高水平,而是有一个逐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