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研究院802经济学综合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公开市场业务? 有哪些优点?
【答案】(1)公开市场业务的含义
公开市场业务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其目的一是要影响货币存量和市场利率,二是要利用证券买卖来稳定商
业银行的准备金数量,抵消市场自发波动因素的干扰,进而达到稳定货币供给或市场利率的日的。
(2)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作为货币政策的最主要下具,公开市场业务有以下其他政策工具难以比拟的明显优点:
①能按中央银行主观意图进行,不像贴现政策那样,中央银行只能用贷款条件或变动借款成本的间接方式鼓励或限制其借款数量。
②中央银行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有效控制在自己希望的规模。
③操作规模可大可小,交易方法的步骤也可随意安排,更便于保证准备金比率调整的精确性。
④不像法定准备金率及贴现率手段那样具有很大的行为惯性(准备金率及贴现率不是那么可
,在中央银行根据市场情况认为有必要改变调节方向时,公开市场业务容易逆转。 以轻易变动)
2. 为什么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从个人来说是投资,而在经济学上不算是投资?
【答案】经济学意义上的投资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债券和股票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们购买债券或股票,是一种产权转移活动,因而不属经济学意义的投资活动,也不能计入GDP 。当公司从人们手里取得了出售债券或股票的货币资金再去购买厂房或机器设备时,才是经济学上的投资活动。
3. IS 曲线和LM 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 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答案】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LM 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IS 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 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IS 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LM 曲线,会导致利率下降和国民收入的增加。考虑到IS 曲线和LM 曲线的上述移动特点,如果使IS 、LM 曲线同方向和同等幅度地向右移动,则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如图所示。
图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图中,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中E 点,收入为y 0,利率为r 0。政府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将IS 右移,通过IS 曲线右移使收入增加,利率上升。与此同时,政府可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使LM 右
,移同等幅度,从而使利率下降至r 0以抵消IS 曲线右移所引起的利率上升而产生的“挤出效应”
使国民收入更进一步向右移动至y*。这样IS 曲线和LM 曲线的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
,一不变。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相机抉择)
,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 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
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
二、论述题
4. 用新古典投资模型解释下列每一种情况对资本租赁价格、资本成本以及企业净投资的影响:
(1)政府实施扩张的货币政策提高实际利率。
(2)一次自然灾害摧毁了部分固定资产,资本存量减少。
(3)大量国外劳动力的涌入增加了国内的劳动力供给。
【答案】(1)当货币政策提高了实际利率时,此时随着实际利率升高,资本成本增加,如果经济初始处于均衡状态,则由于资本成本增加,资本成本大于边际产量,净投资为负值。所以投资减少,相应的资本边际产量提高,直到等于新的更高的资本成本。
(2)若一次自然灾害摧毁了部分固定资产,资本存量减少,则资本的租赁价格上升,资本成本不变,投资增加。因为资本存量减少,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上升,所以资本的租赁价格上升。决定资本成本的各因素没有改变,所以资本成本不变。同时,资本的边际产品相对于资本的成本上升,投资更加有利可图,所以企业投资增加。
(3)大量国外劳动力的涌入增加了国内的劳动力供给,而劳动力规模的扩大提高了资本的边际产量,所以资本的租赁价格提高,在资本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企业会增加对资本的投资。
5. 说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为什么向右下方倾斜并利用它解释滞胀。
【答案】(1)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
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描述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替换关系,即失业率高,则通货膨胀率低; 失业率低,则通货膨胀率高。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如图所示。
图 菲利普斯曲线
图中,横轴表示失业率u ,纵轴表示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换关系是由实证得出的结论,并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相吻合,也可用经济学语言来表示。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假定条件是实际产出小于潜在的产出,因此,政府实行扩大需求的政策,虽然会引起通货膨胀,但却可以增加产出,降低失业率。也就是说,要想减少失业,就采取通货膨胀的政策。反之,要想降低通货膨胀率,就会使失业增加。
(2)利用菲利普斯曲线解释滞胀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了高通货膨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现象,这说明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替代关系。
①为了解释新的宏观经济现象,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指出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的最大弱点是采用名义工资率来代替通货膨胀率,并由此推断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具有稳定的替代关系,但这仅是短期内通货膨胀尚未被人们预期时的情况。一旦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就会上移,工人会要求足以补偿物价上涨的更高的名义工资,而雇主则不愿在这个工资水平上提供就业,最终,失业率又恢复到“自然失业率”水平。无论政府如何继续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工人预期的调整必然带来短期菲利普斯曲线的进一步上移,结果长期内通货膨胀率和失业
,它可以和任率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替代关系。弗里德曼将长期的均衡失业率称为“自然失业率”
何通货膨胀水平相对应,且不受其影响。因此,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垂直于失业率轴的垂线,它描述了当菲利普斯曲线移动时,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关系。即不管通货膨胀率多高,失业率在长期中总是固定在自然失业率水平上。当政府采取扩张性的需求管理政策试图把失业率降低到自然失业率以下时,只会在自然失业率的水平上使长期的通货膨胀率上升,从而产生了“滞胀”现象。
②理性预期学派采用理性预期来进行解释。理性预期是合乎理性的,其预期值与实际发生的值总是一致的。在这种预期之下,无论是在短期,还是长期中,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与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率总是一致的,从而也就无法以通货膨胀为代价来降低失业率,所以菲利普斯曲线始终为一条从自然失业率出发与横轴垂直的线,即失业与通货膨胀始终不存在替换关系,宏观经济政策始终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