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心705语言学理论之语言学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语法
【答案】语法是词、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的结构规律,即说话所遵守的词句排列组合的规矩。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语法结构规律本身,即平常说的语法事实; 二是指语法学,即研究、描写、解释语法结构规律的科学,是对客观存在着的语法系统的认识和说明。语法具有抽象性、生成性、层次性、递归性、系统性和稳固性等特征,一般包括词法和句法:词法是指词的构成和变化的规则:句法是指词或词组组成句子的规则。
2. 语素
【答案】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是不能独立运用的构词语素。语素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根据语音的数量可以划分为单音节语素和多音节语素。如“马”是单音节语素,“葡萄”和“歇斯底里”是多音节语素。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为词根和词缀,如“石头”中“石”是词根,“头”是词缀。
3. 词义的扩大
【答案】词义的扩大是指一个词的词义,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的词义演变现象。如汉语的“江”、“河”,原来只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河流。“墨水”原来只指作为书写工具的黑色液体,现在则指各种颜色的这种液体。
4. 谱系分类
【答案】谱系分类是指根据语言是否来自同一语言的分化及分化的辈分等级而对语言做出的分类。谱系分类可以用起于一根而不断分叉的“谱系树”图形来表示。所有由同一个祖语分化出来的语言,是亲属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再根据它们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语言等。语系的形成是一种语言长期地、不断地分化的结果:祖语(母语)分化为不同的语族,一个语族又分化为不同的语支乃至语群,一个语支或语群再分化为不同的语言。
二、简答题
5. 为什么语言中一般的词都有多义的特点?
【答案】一个词在刚产生的时候,它的意义只是对某一类客观对象的概括反映,因而它往往
只有一个意义. 但是客观对象本身是复杂的,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和其它的客观对象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也就是说,甲类对象的某些特征可能也是乙类或丙类对象的特征。因此,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就有可能根据两类或几类对象之间的形状、颜色、性质和功能等特征方面的共同之处,用称呼甲类对象的词去称呼与甲类对象的特征有联系的乙类或丙类对象,因而产生出与它有联系的新的意义。一个词的词义所概括反映的那类对象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它通过这些特征而与其它对象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一种语言的词汇中,可以用一个词来反映这些联系,形成多义词。
6. 从前有一位工匠,偶然有机会参加了天文学家关于银河问题的学术辩论会。会后,他向一位天文学家提出一个问题:“我懂得人们怎样学会了测定各个星辰间的距离,他们怎样计算出这些星辰的重量和解释出它们的物理恃性,以及怎样认识了其它的许多东西。可是请您告诉我,人们是怎样知道星草和行星的名称的呢? ”请你替这位天文学家作一个回答。
【答案】名称对于事物来说是外在的,用某个名称来指称某个事物并没有必然的理由。语音舆语义怎样结合成特定的语言成分不是天生注定的,而决定于一定社会集体的意志,决定于“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
7. 什么是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质?
【答案】(1)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它取决于音波的频率。频率大声音就高,频率小声音就低。
(2)音强就是声音的强弱,它取决于音波的振幅。振幅大声音就强,振幅小声音就弱。语音的强弱同呼出气流量的大小和发音时用力的程度有关。
(3)音长就是声音的长短,它取决十发音持续的时间。发音持续的时间长声音就长,发音持续的时间短声音就短。
(4)音质就是声音的性质,它是一个声音区别于其它声音的基本特征。一般的声音多半是由发音体发出的一系列振动复合而成的。
8. 什么是乐音、噪音、混合音?
【答案】声音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两大类。
(1)乐音是由有规则的音波构成的声音。发音的时候,凡是单纯靠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都是乐音。乐音中陪音的频率总是基音的频率的整数倍。
(2)噪音是由许多不规则的音波凑合而成的声音。如果发音时声带不振动,只是由于气流呼出时受到发音器官的某种阻碍而发出声音,这种声音就是噪音。噪音中基音的频率和陪音的频率之间的比数就没有那样整齐。
(3)如果发音时声带振动同时气流又受到发音器官其它部分的某些阻碍,发出的就是同时具有乐音和噪音的混合音。
9. “赤裸裸的思想”是不是存在?
【答案】不存在。一个正常的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可能脱离语言材料进行思维。只要我们神智清楚地思考什么事,就要有语言的参加。无论是计划行动,解答问题还是自我反省,莫不如此。即使仅仅是对某件事情加以肯定或者否定时所进行的简单的思维活动,也要运用语言。一个人进行思维,总要运用一种语言; 不能认为,人们可以在头脑中形成“赤裸裸的思想”,只是在把这些思想表达出来的时候才用得上语言材料。
10.简单说明文字的发展过程?
【答案】(1)公元前一千多年,闪美特人在古埃及文字的基础上,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放弃了从词的意义入手(即描绘或用图形提示事物)来造字的方法,只去记录语言成分的读音; 并把早期文字中的图形加以简化和整理。拼音文字可以分为三种,即音节字母文字,辅音字母文字和音位字母文字。
(2)我们汉族的祖先,很早就意识到甲骨文中每个字是一个图画的缺点。汉字发展到小篆,就己经开始把原来的图形改造成一定的笔划组成的形体,形成了一种过渡状态的东西。而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了的隶书,则已经摆脱了图形的束缚。到了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非拼音的汉字就显得更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了。汉字的非拼音状态终将结束,汉字必将改革成拼音文字。
(3)书写顺序的更动(过去一些自右向左书写或白上而下书写的文字,后来改为白左向右书写); 字形日趋整齐、分明、美观; 非拼音文字逐渐被整理成比较少的声符、意符,由它们构成整个的文字体系; 拼音文字越来越便十连写等等。
(4)文字由图画式的变为非图画式的,由不是拼音的变为拼音的等等,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趋势。
11.像“神”“鬼”“天堂”“上帝”之类的词义既然原来就是歪曲地、错误地反映了客观对象,而且我们现在也己正确地认识了它们,那我们为什么在交际中有时还用它们?
【答案】(1)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还包含一些幻想的成分。正因为如此,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幻想就会脱离现实,歪曲地、错误地反映客观对象,并且用一定的语音来表达它们,创造出没有正确地反映现实的词。
(2)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里,人们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碰到了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和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认为有一种看不见的万能力量在操纵一切,并希望它能帮助自己克服种种困难,使生活变得自山和幸福。人们就在这种愿望的基础上,根据现实中的事物来幻想上帝、神仙、天堂的样子,并创造了“上帝”“天堂“神仙”之类的词。
(3)这此词一般都会随着现实生活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发达而逐渐失去它原来的意义,或者干脆从语言中消失。由此看来,像“上帝”“神仙”“天堂”之类的词的意义的形成仍有其客观基础,只是这些意义是对现实的歪曲的、错误的反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