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856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喀斯特地貌
【答案】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除溶蚀作用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其形成为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由于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时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可溶于水,因此空洞形成并逐步扩大形成喀斯特地貌。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2. 地理学
【答案】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3. 滴石和流石
【答案】滴石是由洞中滴水形成的碳酸钙沉积,滴石可形成各种形态,其具有代表性的有钟乳石、石笋、石柱等。流石是由洞内流水,包括间歇性流水,所形成的方解石以及其他矿物沉积,由于基底形态、水流状态不同,可形成各种形态,具代表性的有边石、石幔、石旗、钙板等。
4. 限制因子
【答案】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5. 沉积岩
【答案】沉积岩是在地表不太深的地方,将其他岩石的风化产物和一些火山喷发物,经过水流或冰川的搬运、沉积、成岩作用形成的岩石,又称水成岩。它是三种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岩石之一。风化作用是沉积岩的物质来源的主要渠道,风化的岩石颗粒,经大气、水流、冰川的搬
运作用,到一定地点沉积下来,受到高压的成岩作用,逐渐形成岩石。它保留了许多地球的历史信息,包括有占代动植物化石,沉积岩的层理有地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信息。
6. 光周期
【答案】由于日照长短的变化是地球上最严格和最稳定的周期变化,长期的适应便使各类生物对日照长度或者说对昼夜长短比例的反应格式是不同的,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光照的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给生物的生活带来显著影响。比如在生长季节里许多植物的开花结实对昼夜长短的反应很不相同,据此将植物划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等类型。日照长短对动物的生殖、换毛和迁移等都有明显影响。
7. 生态因子
【答案】生态因子是在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的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影响的环境要素,即对生物影响产生强烈显著因素的环境作用。例如太阳辐射、气温、水温、土温。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那些因子称作生存条件。例如对绿色植物来
说,光、热、水、矿质营养兀素、氧气和二氧化碳等就是保证其正常生存而小可缺少的生存条件。
8. 泥炭化过程
【答案】泥炭化过程是指有机质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残体形式在土壤上层不断积累的过程。沼泽土或泥炭土由于水分多,湿生植物生长旺盛,秋冬死亡后,有机残体残留在土壤中,翌年春季或夏季,由于低洼积水,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主要呈嫌气分解,形成腐殖质或半分解的有机质。有的甚至不分解,经过年复一年的积累,伴随地壳下沉,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质层逐年加厚,形成泥炭。
9. 雅丹地貌
【答案】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由于风的磨蚀作用,小山包的下部往往遭受较强的剥蚀作用,并逐渐形成向里凹的形态。如果小山包上部的岩层比较松散,在重力作用下就容易垮塌形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有些地貌外观如同古城堡,俗称魔鬼城。“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
10.冰斗和冰窖
【答案】冰斗是一种三面环以陡峭岩壁、呈半圆形剧场形状或圈椅状的洼地。雪线附近山坡下凹部分多年积雪斑边缘的岩石因冻融作用频繁而崩解为岩屑,并在重力与融雪径流共同作用下搬运到低处,使积雪斑后缘逐渐变陡、雪斑下的地面则逐渐蚀低成为洼地即雪蚀洼地。积雪演化为冰川冰后,冰川对底床的刨蚀作用使洼地加深,并在前方造成坡向相反的岩槛,同时后缘陡壁受冰川拔蚀作用而后退变高,从而形成冰斗。冰斗是一种典型的冰蚀地貌,按其位置可分为谷源冰斗和谷坡冰斗两类。
二、简答题
11.中国土壤发生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原则、依据有什么不同? 你认为哪些方面今后需要侧重研究?
【答案】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的基础,土壤分类的进展代表了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并存。
(1)发生分类
该分类是以成土因素、成土过程和土壤属性作为分类基础。同时在分类中将耕种土壤和自然土壤作为统一整体进行土壤类型划分,力求揭示自然土壤与耕种土壤在发生上的联系及演变规律。为我国的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发生分类的重点是土类。
(2)系统分类
该分类是以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作为分类基础,以定量化、标准化为特点。系统分类以诊断层、诊断特性及定量化指标为分类原则,系统分类侧重于土纲。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为多级系统分类,共分6级,即土纲、亚纲、土类、亚类、土族、土系。为了与国际土壤分类接轨和便于交流,引用一些国外成熟的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例如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和联合国《世界土壤图》。在引用过程中,根据我国土壤的性质对某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的概念和区分标准作了修正和补充。
(3)侧重方向
土壤分类是土壤科学的基础,土壤分类的进展代表了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当前我国土壤发生分类和系统分类并存。前者强调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三结合的分类原则,自20世纪50年代采用,历经半个多世纪,己在科研、教学和各级生产部门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为我国的土壤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后者以诊断层、诊断特性及定量化指标为分类原则,代表了目前世界土壤分类的新方向。两个土壤分类的参比,对今后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1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1)生物适应性定义:
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与其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互相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这种适应对于保证生物生长、发育和传留后代有着重要意义。
(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①植物方面,深入土壤的根系,直立于地面上的茎枝和形状扁平、面幅广阔的叶子,都是植物竭尽所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体现。仙人掌叶子退化成针刺,减少水分蒸腾,肥厚的肉质茎贮存大量水分以适应炎热的气候条件。
②动物方面,许多动物借助于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躲避捕食者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就是最好的例子。
(3)适应性的产生:
这些适应,都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长期相互作用、自然演化的结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