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856自然地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冻融作用
【答案】由于气温周期性的发生正负变化,冻土层中的地下水和地下冰不断发生相变和迁移,土层反复冻融,使土层产生冻胀、融沉、流变等一系列应力变形,导致岩(土)体破坏、扰动和位移,这一复杂过程称为冻融作用。冻融作用包括冻胀、冻裂、冰劈、扰动、滑塌等许多复杂过程,于是形成各种相应的冻土地貌。有石海、石河、构造土、冻胀丘和冰锥、热融地貌。它是寒冷气候条件下特有的地貌作用,使岩石受破坏,松散沉积物发生分选和受到干扰,冻土层发生变形,从而塑造出各种类型的冻土地貌。
2. 熔岩地貌
【答案】熔岩地貌是岩浆从地壳断裂溢出、沿地面流动冷却形成的各种地形,如熔岩丘、熔岩垅岗、熔岩盖、熔岩隧道和熔岩堰塞湖。熔岩地貌的表现形式主要熔岩隧道和熔岩堰塞湖:熔岩隧道是熔岩内部的窄长通道,熔岩表面冷却很快,当熔岩流还在流动时,熔岩外表已固结成壳,由于凝固的熔岩导热性非常小,熔岩流内部能长久地保持高温,使熔岩里未凝固的液体熔岩流到较低部位,于是在熔岩内形成空洞,成为熔岩隧道,熔岩隧道顶部崩坍后,熔岩表面就可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凹陷;熔岩堰塞湖是熔岩流到河谷内,阻塞河道使上游河谷积水成湖,如中国牡丹江上游的镜泊湖。
3. 区域大气环流
【答案】区域大气环流主要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以及行星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产生的一种区域性,季节性的气流运动,常称为季风环流。全球季风环流最为典型的区域为东亚和南亚地区,现以南亚季风的形成过程为例说明季风的形成过程: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温度相对陆地温度高,海洋上空气体作上升运动,而陆地上空空气作下沉运动,这样就在海洋上形成一个低压中心而在陆地上形成一个高压中心,即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进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形成南亚冬季的东北季风,夏季由于行星风带位置的移动,南半球低纬的东南信风跨越赤道在北半球向右偏,进而形成南亚地区夏季的西南季风,而对于东亚的季风的形成,其影响因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分别形成冬季的西北季风和夏季的东南季风,
4. 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
【答案】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是矿物的光学性质的一部分,是矿物的特征,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光泽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三类,后者又分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与松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土状光泽等。透明度分透明与不透明两类。
5. 部门自然地理学
【答案】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的分科,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它们以组成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为具体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个要素的组成、结构、时空动态、分布特征和规律。
6. 日地距离
【答案】日地距离是指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地球距离太阳约1.5×l0km ,这样的距离不近也不远,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比较适中,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高于水的冰点、低于水的沸点,大部分水以液态存在,为生命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7. 地方性分异
【答案】地方性分异是指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地理环境由于局部因素引起的小范围的地域分异规律。它是中尺度的地域分异,是在地方地形、地方气候、较大范围地面组成物质等差异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和自然综合体沿一定地势剖面发生变化的规律,常常表现相互系列性和重复性规律。
①系列性是指在地方地形影响下,自然环境各组成成分和自然综合体沿一定梯度有规律地依次更迭;
②重复性是由于近期发育历史相同,几个小流域内各自然单元重复出现,组成多次重复的组合。
8. 基岩
【答案】基岩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物质(土壤和底土)底下的坚硬岩层,它是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作为工程地质概念的基岩是指作为地基的岩石,而岩层是指呈层状的岩石,一般沉积岩和沉积岩的变质岩为层状岩石,完整基岩是指桩基嵌入的岩石无裂隙、节理、风化等情况。
9. 经济环境
【答案】经济环境是指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经人类利用改造后形成的生产力地域综合体,包括工业、农业、交通、城镇居民点等各种生产力实体的地域配置条件和结构状态。生产力实体具有二重性,从自然属性来评价,这种地域特征属于人为环境: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这种地域则属于经济环境或经济地理环境。
8
10.流水作用
【答案】流水作用是指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的作用。一般可将其分为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和堆积作用。①侵蚀作用是指水流掀起地表物质、破坏地表形态的作用;②搬运作用是指水流在流动中携带大量泥沙并推动河底砾石向前移动的作用;③堆积作用是指流水携带的泥沙,由于条件改变(如坡度变缓,流速变慢,水量减少和泥沙增多等)使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而发生堆积的作用。对一种河流来说,在正常情况下,其上游多以侵蚀为主,下游以堆积为主。
二、简答题
11.气团和锋面可分为哪些类型? 锋面附近气象要素有哪些突变表现?
【答案】(1)气团的分类
气团是指在广大区域内水平方一向上温度、湿度、垂直稳定度等物理属性较均匀的大块空气团。
①按气团热力性质分类
气团按其热力性质可分为冷气团和暖气团。冷、暖气团是根据气团温度与所经下垫面的温度对比来定义的。气团向比它暖的下垫面移动时称为冷气团;气团向比它冷的下垫面移动时称为冷气团。
②按气团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分类
气团按其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可分为冰洋气团(北极气团和南极气团)、冰洋(北极、南极)海洋气团、极地(中纬度或温带)大陆气团、极地(中纬度或温带)海洋气团、热带人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赤道气团。
(2)锋面类型
锋是温度或密度差异很大的两个气团相遇形成的狭窄过渡区域
①根据锋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的替代情况,锋面可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锢囚锋四种类型。
a. 冷锋是指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b. 暖锋则是指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
c. 准静止锋是指很少移动或移动速度非常缓慢的锋;
d. 锢囚锋是指锋面相遇、合并后的锋。
②根据形成锋的气团源地类型,可将锋分为冰洋锋、极锋、赤道锋三种类型。
a. 冰洋锋是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之间的分界面。
b. 极锋是极地气团与热带气团之间的分界面。
c. 赤道锋是热带气团与赤道气团的分界面。
(3)锋面附近气象要素突变表现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