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611风景园林学基础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地壳

【答案】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其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

;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也有人称之为称之为“硅铝层”

“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 ,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海洋厚度较小。

2. 大气环流

【答案】大气环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既包括平均状态,也包括瞬时现象。某一大范围的地区,某一大气层在一个长时期的大气运动的平均状态或某一个时段的大气运动的变化过程都可以称为大气环流。它是完成地球大气系统角动量、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和平衡,以及各种能量间的相互转换的重要机制,又同时是这些物理量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通常包含平均纬向环流、平均水平环流和平均径圈环流三部分。

3. 构造运动

【答案】构造运动主要是由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构造运动按其基本方式可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它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的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

4. 耗散结构

【答案】耗散结构是指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是地理耗散结构。地理耗散结构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环境的一般性涨落。其结构水平愈高,涨落回归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愈强。

5. 火山

【答案】火山是指由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其有关的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态的地质结构。它是一个由固体碎屑、熔岩流或弯状喷出物围绕其喷出口堆积而成的隆

起的丘或山,按活动情况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三种类型。火山喷出口是一条由地球上地幔或岩石圈到地表的管道,大部分物质堆积在火山口附近,有些被大气携带到高处而扩散到几百或几千公里外的地方。火山爆发喷出的大量火山灰和暴雨结合形成的泥石流能冲毁道路、桥梁,淹没附近的乡村和城市,但火山地质、火山地形及后火山作用的地热和温泉,肥沃的火山土壤,也会给人们带来诸多益处。

6. 地理学

【答案】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即只研究地球表层这一部分的人类环境。地理学可分为三个主要组织水平和相应学科:①研究整个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称为综合地理学;②分别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综合经济地理学和综合人文地理学;③分别研究上述三种环境中各要素的学科统称部门地理学,例如部门自然地理学、部门经济地理学和部门人文地理学。

7. 自然环境

【答案】自然环境是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的物质种类很多,主要有空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8. 冰碛地貌

【答案】冰碛地貌是冰债物堆积的各种地形的总称,它是研究古冰川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代表性的冰债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①冰债丘陵是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债、内债、中债都沉落到底债之上,合称基债;②侧碛堤是由侧碛堆积而成,是冰川退缩后,在原山岳冰川两侧形成的条状高地;终硕堤由终碛堆积而成,③终碛堤是冰舌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④鼓丘是一种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流线形丘陵,通常高数十米、长数百米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缓。

9. 综合自然地理学

【答案】综合自然地理学以各部门自然地理学为基础,综合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及整体各部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阐明这个环境整体的结构特点,形成机制、地域差异和发展规律。

10.流域

【答案】每一条河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流域一般包括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等地理单元,涵盖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水是流域不同地理单元与生态系统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纽带。

二、简答题

11.火山活动和地震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答案】(1)火山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火山活动对气温和降水影响较大。短时间内火山爆发的火山灰和SO 2等气体呈气体溶胶状态时,产生“阳伞效应”导致气候全球变化。

火山灰尘随各种风系漂移扩散,在高空形成火山尘幕影响大气透明度,对太阳辐射有强烈的反射和散射作用,致使周围大部分地区气温降低。

(2)地震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震会引发暴雨、泥石流、滑坡等一系列地质灾害,造成板块移动、瘟疫等疾病肆虐,同时地震还破坏生物栖息地,威胁生物多样性。

12.试述冰川对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意义。

【答案】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

(1)在极地和中低纬高山冰川区,冰川本身是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并形成独特的冰川景观。

(2)在地球水圈的水分循环中,冰川起着重要的作用。冰盖消融量的增减,将直接影响海平面的升降。

(3)大气降水到达冰川表面的降水几乎可以全部转化为地表径流。冰川不仅是河流的补给来源,还是其调节者。

(4)冰川推进时,将毁灭它所覆盖地区的植被,迫使动物迁移,土壤发育过程亦将中断。自然地带将相应向低纬和低海拔地区移动。冰川退缩时,植被土壤将逐渐重新发育,自然地带相应向高纬和高海拔地区移动。

(5)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显著改变地表形态,形成特殊的冰川地貌。

13.哪些条件影响喀斯特地貌的发育?

【答案】喀斯特作用是指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所产生的作用,这种作用所造成的地貌,称为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喀斯特作用主要取决于水的溶蚀能力和岩石的化学性质及透水性。

(1)地质构造与喀斯特的发育有密切关系。从大地构造来看,地台区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广,岩性变化小,单层厚度大,有利于喀斯特的发育;而地槽区的岩性很不稳定,多紧密褶皱,喀斯特发育受到一定的限制。在石灰岩地层中节理发育的地段以及区域性的大断裂带(特别是张

,喀斯特发育比较好。厚层或巨厚层的灰岩地层(质纯,多为中、粗粒晶体),喀斯特化性断裂)

程度也较高。

(2)喀斯特作用与水流的活动有密切关系。流动的水饱和度低,溶蚀能力强。在湿热气候区,雨量丰沛,地表水和地下水流量大、流动快,以及地表水体中生物活动强烈产生更多的有机酸,故喀斯特作用强烈。相反,在干旱和寒冷地区,水流的活动性差、地表水体中生物活动微弱,故喀斯特作用减弱。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