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623新闻传播理论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传播者 【答案】传播者是指传播内容的发送者,是信息传播链条的第一个环节。传播者主要解决“传播什么”和“如何传播”的问题,因此,传播者不仅决定着传播过程的存在与发展,而且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数量与流向。传播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组织。传播者具有以下八个特征: ①传播者具有政治倾向性; ②传播者控制了大众传播的过程; ③传播者的受教育程度较高; ④传播者大都受过专业训练; ⑤传播者有机会对成千上万的人产生影响; ⑥传播者与受众一般不直接交流; ⑦传播者能获得特殊的双重报酬; ⑧传播者的工作紧张程度较高。 2. 斯塔尔报告 【答案】《斯塔尔报告》是指美国国会经过研讨对外公布的克林顿白宫性丑闻事件的一份报告。报告中详细地描述了美国总统和白宫实习生之间的性丑闻。特检官随后介入事件调查,使本案获得了迅速的进展。1月12日,实习生莱温斯基的好友特里普所交出17卷录有关于莱温斯基谈与克林顿关系及总统要其撒谎的录音带。在联邦调查局的安排下,身上戴有声音设备的特里普与莱温斯基在弗吉尼亚州一间酒店中进行了有意义的会面。这次会面的照片、录音带已成为游说莱温斯基与警方合作、提供克林顿要其撒谎的证词的有力武器。报告发布之后,克林顿向国会提交了辞职报告。 3. 编码和解码 【答案】编码和解码是指大众传播中符号与信息相互转化的两个相反的过程。编码(encode )是指将信息转化成便于媒介载送或受众接受的符号或代码的过程。在大众传播中,这一过程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编辑、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解码(decode )是与编码相反的过程,即把接收到的符号或代码转化为受传者可以理解的信息的过程。 4. 国际传播 【答案】国际传播(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 )是以国家社会为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国际传播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并与国家或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国际传播的主体包括:①国家; ②国际机构; ③超国家机构; ④同盟或地区集团; ⑤跨国组织或运动; ⑥国内各种集团或组织; ⑦个

人一一尤指那些在国际问题上拥有广泛影响的社会活动家、知名专家学者或舆论领袖。

5. 个人差异论

【答案】个人差异论是由美国学者霍夫兰于1946年提出的一种受众理论,它建立在行为主义的“刺激

一反应”论的基础之上,是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角度出发来对受众加以研究的理论。其核心是:人的心理和性格虽然有遗传的因素,但主要还是后天形成的。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和社会经历都不尽相同,他们的性格也就各有差异。因此,具体到大众传播学,并不存在整齐划一的受众。在大众传播提供的信息面前,每个人会因为心理、性格的差异而对信息做出不同的选择和理解,随之而来的态度和行为的改变也会因人而异。德福勒把差异归为五种:个人心理结构方面的,先天享赋与后天习性的,认知态度价值标准方面的,社会理论所形成的观点或主张方面的,文化素质方面的。由于受众存在差异,学者认为受众的阅读行为存在“选择注意”和“选择理解”两大特点,它们带有主体性行为。这种观点是对“靶子论”的有力反驳。

6. 媒介

【答案】媒介是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邵培仁教授认为,媒介,就是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它包括书籍、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及其生产、传播机构。

二、简答题

7. 什么是冷媒介和热媒介? 你认为互联网、手机、ipod 、游戏机属于哪一类?

【答案】冷媒介/热媒介理论可能是麦克卢汉最容易被人误解的理论之一,也是人们批评他概念界定晦涩不清的主要论据之一。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中,感觉是中心概念,冷和热的划分也是从媒介使用者的感觉上来划分的。对于使用者而言,参与度较低的媒介就是热媒介,参与度较高的就是冷媒介。冷与热的划分并不绝对,是相当主观的感觉。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同一媒介的冷热感觉可能不同。因此一个媒介是冷媒介还是热媒介,必须结合具体的使用者和环境才能做出判断。

一般而言,热媒介的讯息清晰程度较高,不需要接受者投入较多的想象力,比如照片; 而冷媒介的讯息清晰程度较低,需要接受者参与其中,运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缺失的讯息,比漫画、互联网、手机、ipod 、游戏机。此外,从受众的参与程度来看,热媒介具有排他性,冷媒介具有包容性。热媒介只延伸一种感觉器官,并使讯息的清晰程度较高。

8. 互联网等新传播媒介提供了旧媒介没有提供的使用与满足的方法吗? 或者它们仅仅以不同的方式满足了旧的需求?

【答案】互联网等新传播媒介提供一些新的使用与满足的方法,这些方法的推广也催生了人们在媒介接触过程中的一些新的需求。所以新媒介仅仅是以不同的方式满足了旧的需求。

(1)网络使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与另一个地方的人便捷地交流成为可能。

①互联网最常用的一个功能是电子邮件,通过它,网络用户可以与其他任何拥有电子邮件地址的人交换信息。

②万维网是一个拥有众多计算机站点的巨大系统,仟何人只要具备浏览器程序和连接上网的电脑就可以登录万维网。

(2)网络还改变着一些传播的基本方式。

①传统的大众媒介提供的是一种“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而万维网的出现,使传播模式更加多样化,如“多对一”的模式以及“多对多”的模式。

②较之老的大众媒介所提供的传播,网络传播更具分散性,也更加民主。

(3)网络提供了一个世界性的平台,使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出版发行者,这对于网络而言,

是一个革命性的进步。

(4)网络还给予个体的受众以巨大的力量,使其可以看到以前难以获得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对他或她接触的消息加以控制。

传播技术的新发展,例如网络的出现,也使媒介之间的差别变得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晰。许多报纸和广播新闻公司现在也开办网站,并通过它们的网站来传播新闻。

9. 说说《传媒社会学》中,“破碎的镜子”的本质意义。

【答案】《传媒社会学》中,“破碎的镜子”的本质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传媒对世界的反映是选择性告知的。

(2)传媒只讲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这些选择性意味着传媒塑造并控制着受众的知识和对问题的理解。

(3)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来源于传媒传递给他们的信息,如果这些信息是不完全的,是具选择性的,那么人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也就是不完整的。所以传媒的力量就在于它能够界定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传媒通过控制人们接收的信息来达成这一结果。

10.传播学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答案】传播学之所以能够迅速流传、扩散,深层原因在于传播学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适应性、伸缩性等特点。

(1)传播学具有某种优越性。优胜劣汰。传播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使其在知识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极易流传和扩散。

(2)传播学具有某种适应性。适者生存。这种适应性和本土化,使传播极易冲破民族文化的防线,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

(3)传播学具有某种伸缩性。以屈求伸。这种伸缩性和灵活性,使十分保守、封闭的国家都有传播学的生存、发展空间。

正因为传播学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学科,所以才在世界各国生根、开花、结果。

11.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框架理论有何异同?

【答案】(1)可以认为属性的取舍、强调、排列也是框架的一种,但是框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要比属性的设置更加丰富。框架除了表现在具体细节之外,还是一种格式塔(整体的感觉),比如甘耐姆所说的感情属性、风格、语气等。1+1很可能会大于2,把一些属性加在一起,还可能产生某些“化学反应”,超过属性简单相加产生的效果。

(2)所以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框架并不能画上等号,框架效果所涉及的影响要大于属性议程设置的影响。

(3)此外,框架研究包含的内容也涉及新闻生产、分配和消费以及结果的全过程。尽管如此,从属性议程设置的角度研究框架效果,可以使我们进一步深刻理解框架的作用机制,特别是在信息传播的效果力一面。

三、论述题

12.结合“抢盐风波”谈谣言的控制策略。

【答案】(1)谣言的含义

谣言,指的是没有相应事实基础、却被捏造出来并通过一定手段推动传播的言论。谣言的传播往往和两个条件有关系,一是问题的重要性,二是证据的暖昧性。问题越重要,证据越暖昧,谣言的传播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