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634历史学综合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军机处
【答案】军机处是雍正设立,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雍正七年(1729年),因与准噶尔部作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房,挑选内阁中谨慎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1732年,又改称军机处。乾隆以后,成为定制,并渐渐成为最高中枢机构。军机处的中枢地位和作用超过了内阁,但始终不是一个独立的、正式的衙门。军机处设军机大臣,大臣无定员,由皇帝从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侍郎中特简任用。军机处设军机章京,满汉两班,各八人,轮流担任缮写诏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具体工作。又有军机行走,入值办事。军机处自设立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废止,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皇帝通过军机处把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称为“廷寄”。各地督抚也将重大问题径寄军机处交皇帝审批,称为“奏折”。
2. 《世说新语》
【答案】《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公元581年)有关东汉到南朝刘宋人物逸事的杂史。作者是南朝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年),梁朝的刘峻作注。在汉代时,刘向曾写《世说》,但已散失。《世说新语》原名也是《世说》,为了和刘向的区别开来,又叫《世说新书》,宋代之后改为现在这个名字。《世说新语》通行本为6卷,36篇。分德行、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等36门。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逸事。书中的某些篇章也透露出编者的倾向。大体来说,刘义庆对汉末一些名士,都是歌颂或赞赏的; 而对魏晋的清淡家则有褒有贬。基本上他还是依据世族士大夫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物的。《世说新语》中所记载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的片段,但言简意赅,颇能传达人物的个性特点。该书的文字,一般都是很质朴的散文,有时几如口语,而意味隽永,在晋宋人文章中也颇具特色,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读,其中有不少故事,成了诗词中常用的典故。《世说新语》有梁刘孝标注本。刘注的特点是收集许多其他古籍材料,与原文参证,这些材料多已亡逸。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宋刊本。国内影印的日本“金泽文库”藏宋刊本,附有日本所发现的唐写本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从刊》影印明嘉靖嘉趣堂刊本等。近人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是本书比较好的笺释。
3. 《史通》
【答案】《史通》是唐代刘知几所编撰的一部史评类史书。《史通》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
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4. 东厂与西厂
【答案】东厂与西厂是明代的官署名,是明代特务政治机构。东厂的创建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后,朱棣为了巩固政权,在迀都北京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最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力,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东厂番子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搞得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1477年)于东厂之外增设西厂,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引起朝野反对,被迫撤销。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又一度恢复,刘瑾被诛后,即废。
5. 《论衡》
【答案】《论衡》是指东汉思想家王充的论著,是一部宣传无神论的檄文,也是一部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衡”字本义是天平,《论衡》就是评定当时言论价值的天平。它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王充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神论,发展了古代的天道自然观。他还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形须气而成,气须形而知。但是,由于受当时生产水平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对某些自然现象的理解有时会发生错误,不得不用天命来解释社会事物变化的终极原因,用骨相来解释个人的贵贱天寿,因而陷入了宿命论
6. 王守仁
【答案】王守仁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道、佛三家。因平定宸濠之乱的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王守仁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号阳明先生,谥文成,浙江余姚人。主要著作有《传习录》和《大学问》等。他直接继承南宋陆九渊的主观唯心论的心学,后人合称作“陆王心学”。他提出“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认为“吾心”便是宇宙,“心明便是天理”。人们只要消除欲念,就可“致良知”,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他又提出“知行合一”,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王守仁的学说在明后期广为流行,几乎有取代程朱理学的趋势。王守仁学说被称为“王学”,其学派被称为“阳明学派”或“姚江学派”。
7. 北魏孝文帝
【答案】北魏孝文帝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471~499在位,即位时仅5岁,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495年(太和十九年)从平城迁都洛阳; 后改鲜卑姓氏为汉姓,藉以改变鲜卑风俗、语言、
服饰; 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 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 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8. 澎湖巡检司
【答案】澎湖巡检司是元代设立的管辖澎湖、台湾地区的行政机构。元代至元年间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隶属于泉州府,这是中央政府在澎湖建立正式政权机构的开始。明代澎湖巡检司的辖区,扩大到台湾本岛(元代称为瑁求或琉球),加强了对澎湖和台湾的开发与管理。
9. 荀子
【答案】荀子名况,赵国人,时人尊其为苟卿,战国末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著有《荀子》一书。曾游访齐、楚、秦、赵等国,任齐国稷下学宫祭酒和楚的兰陵县令。他主张以“礼”治国,其所谓的礼”即制度、政策,和“法”无甚区别。他反对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恶,性善是后天教化的结果。正因为人性是恶的,所以要用礼治来约束,做到“明分使群”。故他是外烁轮的代表人物。同时他也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存在,与人事的吉凶祸福无关。人类既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然,即“制天命而用之”。
10.租调力役制
【答案】租调力役制是指隋朝的赋税制度,包括租、调、力役三部分,是隋文帝实行“轻摇薄赋”政策。开皇二年规定:“十八岁以上为丁,要负担租调力役; 六十岁为老,免除租调力役。租为田租,户为户调,力役即劳役。一夫一妻为一床,每年交租粟三石; 受桑田者输调绢一匹、绵三两,受麻田者交调布一端、麻三斤; 丁男每年服力役一个月”。开皇三年规定,成丁年龄由十八岁提高到二十一岁,受田年龄仍为十八岁,减轻租调力役。开皇十年又规定,五十岁以上者,可免役输庸,即纳布帛以代替力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简答题
11.简述孔子生平及其思想。
【答案】(1)生平:
孔子(前551年~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陬邑昌平乡阙里(今山东曲阜县东南)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本是宋国贵族后裔,曾祖孔防叔避祸迁居鲁国。父叔梁给为武士,少贫且贱,及长曾做过管理牛羊的“乘田”和管理仓库的“委吏”之类的小官。勤而好学,相传曾经问礼于老子,学琴于师襄。30岁后聚众讲学,后周游列国,鲁定公九年(前501年)任中都宰。十年鲁齐夹谷之会相定公。旋任大司寇之职。十二年因政治主张与当政的“三桓”不合,遂离开鲁国周游列国,终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回到鲁国时年68岁。四十岁时聚徒讲学,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整理研究古籍图书《诗》《书》《周易》,并把鲁国史记加以整理删定成《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