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大学政法学院645社会学理论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区

【答案】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答案】(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含义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流动主要是从动态的历史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调整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

3. 目的(工具)合理性

【答案】工具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目的合理性行动。它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4. 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答案】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或称“文化堕距”。

5. 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二、简答题

6. 简述社会控制的涵义及类型。

【答案】社会控制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按控制对象划分

①对于意志的社会控制,包括舆沦、暗示、个人理想、社会宗教、艺术和社会评价之类等基于伦理的社会控制;

②对于情感的社会控制,包括法律、信仰、礼仪、教育和幻想等基于政治的控制手段。

(2)按功能性质划分

①积极性控制,运用舆论、宣传和教育等措施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积极预防社会越轨行为的产生;

②消极性控制,运用惩罚性手段对己有社会越轨行为进行制裁。其中,消极性控制又可称为狭义上的社会控制,其针对的是特定越轨人群。

(3)按控制的性质划分

①硬控制,又称正式控制,利用法律、纪律、政权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

②软控制,又称非正式控制,利用舆论、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控制。

(4)按社会控制的作用力方向划分

①外在控制,经由外在压力实施的控制。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负向的制裁措施,例如对那些

违反了社会规范的人的惩罚; 二是正向的奖励措施,如提升、奖金或者鼓励,它倾向于奖励服从者。

②内在控制,通过群体规范的内化而取得的控制。它是社会化的结果。个体幼年时期学习特

定条件下的适当的、被期待的行为举止,从而习得了服从社会规范的动机(无论是否有外在压力)。

(5)按控制手段的来源因素划分

①组织控制于段。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权威,另一种是组织规章。

②制度控制手段。“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③文化控制手段。文化中有一些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文化控制手段有两个主要特征:a. 非刚性:b. 广泛性。

7. 简述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初级社会群体的特点主要包括:

(1)成员有限

初级群体一般是指2人到30人的小群体。

(2)成员间有直接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在人数较少的初级群体中,人们可以直接地、面对面地交往,不需要什么中间环节。正是在直接交往中,成员对于彼此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都非常熟悉,从而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联系。

(3)成员间相互扮演多重角色,表现了全部个性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并没有明确、严格的分工,不可能仅仅保持一种角色关系。一般说来,人们之间的关系由一种角色关系转变为多重角色关系,正是初级群体形成的一个标志。

(4)成员间的交往富于感情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之间的交往不只停留在就事论事的表层关系上,而是富有“人情味”。每个成员都希望了解对方的内心,进行情感上的交流。成员间期望相互关心与安慰,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维系。感情交流是成员间亲密关系的基础。

(5)成员难以替代

在初级群体中,成员间充满着富于感情色彩的多种角色关系,因而某个特定成员是可、能随意由另外一个人来代替的。在这一点上,初级群体中成员间的关系具有特殊性。群体中任何一个成员的缺失,都会给其他成员造成很大的心理震动。

(6)群体整合程度高

初级群体中,成员彼此熟悉,关系极为复杂而且密切,利益休戚相关,因而其群体意识很强,群体整合程度高,尤其是在维护和争取群体利益与荣誉方面,所有成员在行动上往往表现出高度的一致。个别成员的偏离、背叛,会招致严厉的制裁。

(7)群体控制依靠非正式手段

在初级群体中,一般没有明确、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成员的行为、成员间的关系以及成员与群体的关系,主要靠习惯、风俗、伦理道德、群体意识等非正式的手段来控制、维持。

8. 社会舆论及其特点。

【答案】(1)社会舆论的概念

社会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简称舆论。

(2)社会舆论的特点

①社会舆论是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无形无体,但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