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藏大学文学概论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按照美的规律造型”
【答案】“按照美的规律造型”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观点,是马克思在著名的《经济学一一哲学手稿》中提出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动物只按照他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把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这就是著名的关于人类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经典论断。在这里,马克思表述了两个方面的理论内涵:一是马克思严格区分了人的劳动与动物的劳动的质的不同,强调人的生产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并且在劳动中体验到包括情感、智慧、意志等在内的人的本质力量; 而动物则不能意识到劳动的目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是一种受自然法则制约的本能行为。二是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揭示了精神追求在生产活动中的作用。其实,人在实现目的的整个劳动过程中都在努力寻找并积极体现一种示差关系来强调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的审美价值。这两方面的内容构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类劳动的基本观点: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
2. 大众文学
【答案】大众文学是现代文学中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或通俗性的文学的总称。大众文学和“纯文学”相对应,在商品经济流通过程中,侧重于追求群众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娱乐性。现代题材小说、传奇小说、剑侠小说、冒险小说、侦探小说、打斗小说、政治小说、言情小说、推理小说、科学幻想小说等,在广义上都可以列为大众文学。
3. 叙事学
【答案】叙事学是发源于西方,以形式主义批判而闻名于世的一种学术思潮。“叙事学”一词最早是由托多罗夫提出的,它的产生是结构主义和俄国形式主义双重影响的结果。结构主义强调要从构成事物整体的内在各要素的关联上去考察事物和把握事物,特别是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从共时性角度,即语言的内在结构上去考察语言,这种研究思路对叙事学的产生起了重大影响。作为一门学科,叙事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大背景下,同时受俄国形式主义影响才得以正式确立。它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
4.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部作品,他在书中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书中有近半篇幅笔调与《追
忆逝水年华》相似或呼应,是作者思想精华的浓缩,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二、简答题
5. 叙述角度的转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答案】叙述角度即叙述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考察和讲述的角度。叙述角度的转换对阅读的意义在于:叙述角度的变换,可以拉近或拉远作品与读者、叙述者与接受者的距离,从而造成不同的阅读效果。
(1)第三人称向第一人称转换的意义:超越全知全能,弥补了其可靠性上的不足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传统的叙事作品采取这种叙述方式很普遍,然而叙述者的过于自由往往导致接受者探索、解释作品的权力受到限制。因此现代的第三人称叙述作品中出现了一类不同于“全知全能”式叙述的变体,作者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的自由,实际上退缩到了一个固定的焦点上。如英国女作家沃尔夫的小说《达罗卫夫人》,用的是第三人称,故事中有好几位人物,然而叙述的焦点始终落在达罗卫夫人身上,除了她的所见、所为、所说之外,主要着力描写了她的心理活动。这样一来,读者实际上是从达罗卫夫人的角度观察世界。这种第三人称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第一人称叙述了。
(2)第一人称向第二人称转变:客观地叙述,令读者对其产生信任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但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不过在一些作品中,叙述者只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或旁观者。这样的叙述往往较为客观一些,较为极端的例子如普希金的《骚站长》,叙述者“我”同主要故事几乎不发生任何关系,仅仅是个旁听者而已。
(3)第二人称向第三人称转变:拉大叙述者和接受者的距离,造成返程阅读经验
第二人称叙述的作品中主人公或某个角色是以“你”的称谓出现的,这种叙述方式不过是第三人称叙述的一种变体,因为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实际上同第三人称叙述一样,仍是处在旁观者的位置上。但叙述的接受者却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从而使读者与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距离拉大,形成一种反常的阅读经验。这是作者刻意追求的一种特殊效果。
在作品中,三种叙述视角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比如在有的故事中,先是由第二人称叙述开始,但其中的部分或主要内容是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叙述的,这些内容就变成了第一人称叙述。或者相反,开始是第一人称,但故事的内容都不是叙述者参与或在场,而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叙述,这实际上就变成了第三人称叙述。总之,叙述角度的转换,能产生截然不同的阅读效果。
6. 如何理解传统诗沦中的“点铁成金”?
【答案】(1)“点铁成金”的出处
“点铁成金”出自宋代黄庭坚的《答洪驹父书》:“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原指用手指点使铁变成金的法术。比喻修改文章
时稍稍改动原来的文字,就使它变得很出色。“点铁成金”说,实质上是黄庭坚诗文理论的方法论,是解决诗歌创新问题的途径和手段,并不是诗歌的本质论和风格论,也不是强调形式重于内容的武器。如何做到平淡之语出奇境,言有尽而意无穷,他指出一条具有操作性的方法,避免流于不切实际,即“点铁成金”。
(2)“点铁成金”的基本含义
①肯定了文化的自然传承以及向古人学习对于诗文创作的重要意义,如杜甫集众家之长,学习古人,精于炼字又浑融流转、出神入化;
②化用前人诗句不是一味地模仿,而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使自己的诗句了无古人的痕迹,和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浑然一体、自然天成,化腐朽为神奇。
(3)“点铁成金”说的局限性
①取古人陈言进行点化而使之翻新,本身失去了文学的原创性,只落第二义;
②能否做到以故为新、化腐朽为神奇,一旦失败反会将诗歌创作引入狭窄的歧途。
7. 小说叙事与叙事散文中的叙事有什么区别? 请简要述之。
【答案】小说叙事与叙事散文中的叙事的区别不在于故事的真假,而在于故事呈现方式的不同,具体表现为:
(1)戏剧化的呈现。小说叙事中,作者往往透过人物的动作、对话来推衍故事,让故事中的人物直接在读者面前“演绎”。
(2)情节式的呈现。叙事散文或小说都是由一连串事件组合而成; 事件与事件之间,叙事散文一般着眼于先后关系,小说则进一步处理内在的、复杂的因果关系,构成情节。小说家往往借着情节的精心设计与巧妙安排,来牵引读者的情绪,让读者欲罢不能。
(3)隐身式的呈现。小说的作者一般不在故事中现身,即使小说里有自称“我”的人物出现。整个戏剧化的情节,透过不同的叙事视角来呈现。
①零聚焦叙述
零聚焦叙事指无固定视角的全知叙事,它的特点是叙事者讲述出来的比任何人物知道的都要多。这通常是从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而进行的叙述。这种叙述者从头到尾做一个单纯的“故事目击者”,只是客观地冷静地叙说他眼睛所看到的经过,没有任何感觉和评价。
②内聚焦叙述
内聚焦叙述只叙述某个人知道的情况,即从某个人的单一角度讲述故事。内聚焦叙述往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述者通常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焦点因此而移入作品中,成为内聚焦。这种叙述角度有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的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比其他角色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了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之外的内容,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
③外聚焦叙述
外聚焦叙述的特点是叙述者知道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他像一个不肯露面的局外人,仅仅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但不进入任何人物的意识,也根本不想对其所见所闻作任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