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864影视艺术理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费德里科•费里尼
【答案】费德里科•费里尼(Federico Fellini,1920—1993),意大利导演,以强烈的个人标记“费里尼风格”,引导了战后意大利的精神进程。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独立拍摄了以表现下层社会小人物悲惨命运为主题的“孤独三部曲”:《道路》(1954)、《诈骗记》(1955)、《她在黑夜中》(1956)。这些影片不同于传统新现实主义那样停留在外在的表现,而是通过他们在生活道路上的艰辛经历,着力去揭示人物受压抑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因此被称为“内心现实主义”。1960年费里尼拍摄《甜蜜的生活》,从表现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转向了剖析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堕落、空虚与精神贫瘠。这是费里尼创作生涯的重要转折,标志着他走上以自由表达个人内心意绪为特征的现代派道路。这一时期拍摄的代表作有《八部半》(1962)。其作品曾先后5次摘取奥斯卡金像奖。
2. 《姿三四郎》
【答案】《姿三四郎》(1943)是黑泽明受委托执导的一部以19世纪末期为背景的打斗片。把喧嚣热闹带回到时代片中。该片集中展现了一种经典的打斗冲突,黑泽明把打斗场面处理得活力四射,运用了省略剪辑法、慢动作和突发的角度变换。对战后的时代剧产生重大影响。她也是香港武打片和塞尔吉奥•莱昂内“通心粉西部片”的先驱。
3. 斯皮尔伯格
【答案】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46),生于美国,犹太人,美国著名电影导演、编剧电影制作人。1975年,他执导的《大白鲨》使其成为商业电影的成功者。此后,《夺宝奇兵》《外星人》《辛德勒的名单》到《拯救大兵瑞恩》,其影片持续不断获得成功,成为美国电影界的一个神话。作为好莱坞最成功的导演和制片人,其作品已经成为流行文化的导向标。他从好莱坞的“杂货”中提取精华,吸取各家之长,并将宽银幕、色彩和立体声等手段重新加以利用,通过展示那些无关紧要的意念和感觉,而赋予无聊的东西以生命。
4. 让•雷诺阿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大师,他的电影总是以悲【答案】让•雷诺阿(Jean Renoir,1894—1979)
天悯人的情怀深切地关注各个阶层,特别是底层民众悲惨的现实和凄苦的命运,他的影像始终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光芒,人们从中发现了自己试图超越现实的理想,于是将这位大师称为“诗意现实主义者”。代表作有《大幻影》(1937)和《游戏规则》(1939)。
5. 英格玛•伯格曼
【答案】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 ,1918—2007),瑞典电影大师。1945年执导第一部影片《危机》。他导演的影片绝大多数是自己编剧,因此影片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影片的主题大多是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生的痛苦、死的恐惧、社会与人的矛盾、人与人的隔阂等。伯格曼将电影艺术带进深不可测的内心世界,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以丰富的视觉意象、闪回和极端特写等手法,展现心灵深处的憧憧幽影,以及人和上帝或人和死亡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他的一系列经典影片《夏夜的微笑》(1955)、《第七封印》(1957)、《野草莓》(1957)、《魔术师》(1958)让他迅速跻身世界电影舞台。20世纪50至60年代,他的艺术风格日臻成熟并成为世界一流的导演。
6. 表现主义电影
【答案】表现主义电影以一种极端的风格化来反对现实主义,它借鉴表现主义戏剧舞台化的场面调度,明暗对比强烈的灯光,扭曲、反透视法的建筑线条,超现实主义的布景,哥特式的场景和舞蹈化、夸张的人物动作,有意识影片所表现出来一切与日常生活真实相对立,代表作品是卡尔梅育编剧、罗伯特维内导演的《卡里加利博士》。
7. 纵深场面调度
【答案】纵深场面调度就是利用人或物做前景,背景处的任务在纵深处由后面走向前面,既由全景走向近景,或者有前景走向纵深扩大环境,变为全景。纵深场面调度可以在一个镜头内产生不同的景别。纵深场面调度还经常用在长镜头中。拍摄长镜头时要使观众感觉不到它的长,就需要在镜头内部经常变换景别,此时运用纵深场面调度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8. 科恩兄弟
【答案】科恩兄弟是美国乃至世界独立电影制作的代表,他们独立于好莱坞电影之外,独立编剧、制片、拍摄和发行。作品风格以带有魔幻色彩的黑色幽默为特点,采用和与好莱坞娱乐片截然不同的叙事手法营造独具魅力的个人影像世界。科恩兄弟的作品多次在奥斯卡、戛纳、柏林电影节提名,其中《冰风暴》和《老无所依》曾经获得奥斯卡金像奖。
9. 施隆多夫
【答案】福尔科•施隆多夫是七八十年代再掀创作高潮的新德国电影的代表。他创作有《丧失名誉的卡塔琳娜•布鲁姆》等影片。1979年,他将德国著名作家京特•格拉斯的同名小说《铁皮鼓》搬上银幕。影片以独特的视点——一个心理受到严重创伤的不愿长大的孩子奥斯卡的眼睛,展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中各色人物的众生态,目睹了他们的种种丑行以及道德沦丧、精神空虚和逆来顺受的丑陋国民性。
10.《最美》
【答案】《最美》(1944)是黑泽明拍摄的更为重要的影片,是一部关于战时后方的剧情片。
故事情节以片断的方式呈现,将个人遭遇串联,有喜剧式的,有严肃的。没有打斗片中丰富的肢体动作,这显示出黑泽明颇有兴趣描述献身社会理想的执著而近乎强迫的心理现象。
二、简答题
11.简述直接电影的特征。
【答案】该潮流曾被称为“公正的电影”“未经操控的电影”“观察的电影”和“真实电影”,最常见的称呼是直接电影。
(1)这种新型的纪影片试图研宄个体,以揭示某种境况在每一时刻的发展,并寻求瞬间的戏剧性或心理的呈示。
(2)这种新型纪录片不是通过画外音叙述来主导搬演的场景,而是让事件自然地展开,并准许人物为自己讲话。
12.简答摄影中影响景深的因素。
【答案】摄影中影响景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光圈
在镜头焦距相同,拍摄距离相同时,光圈越小,景深的范围越大;光圈越大,景深的范围越小。这是因为光圈越小,进入镜头的光束越细,近轴效应越明显,光线会聚的角度就越小。这样在成像面前后会聚的光线将在成像面上留下更小的光斑,使得原来离镜头较近和较远的不清晰景物具备了可以接受的清晰度。
(2)焦距
在光圈系数和拍摄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镜头焦越长,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焦距短的镜头比起焦距长的镜头,对来自前后不同距离上的景物的光线所形成的聚焦带(焦深)要狭窄得很多,因此会有更多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
(3)物距
在镜头焦距和光圏系数都相等的情况下,物距越远,景深范围越大;物距越近,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远离镜头的景物只需做很少的调节就能获得清晰调焦,而且前后景物结焦点被聚集得很紧密。这样会使更多的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因此景深就增大。相反,对靠近镜头的景物调焦,由于扩大了前后结焦点的间隔,即焦深范围扩大了,因而使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的光斑减少,景深变小。由于这样的原因,镜头的前景深总是小于后景深
13.简述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艺术特征。
【答案】1919至1924年出现在德国的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于影片创作的电影流派。
(1)表现主义电影艺术家往往从被扭曲、阴暗的世界中寻找题材,在与现实隔绝、封闭的世界中挖掘人物内心深处的孤独、残暴、恐怖、狂乱的精神状态,映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德意志民族的社会心理状态。以象征表现内心现实,以主观化反证社会现实,是表现主义电影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