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曾国藩军事思想述论

关键词:无

  摘要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给黎邵西的通信中曾说过:“遇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现代著名军事家刘伯承在谈到曾国藩时也曾说:“这位‘曾文正公’;其人不可取,但也不要因人废言口他的家书,也并非都是腐儒之见,其中有些见解,我看还是可以借鉴的。比如说,他给他的弟弟曾国荃写过不少的信,其时曾国荃镇守南京,已是万军之将。曾国藩在信中一条是劝他戒躁,处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多思;另一条是劝他要注意及早选拔替手为第一义。”既然当代两位著名军事家,对这位集封建社会的“圣贤”豪杰”于一身的湘军首领有着如此评价,那么我们不该简单以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而对他的军事生涯及其所引发的军事思想持否定态度。   曾国藩原本只是一介书生,他的军队湘军也不过多由山民与士子组建而成,最多的时候也不过十二万人,而在曾国荃优胜围攻天京城时,李秀成为解天京之围率,领六十万太平军来攻曾国荃在天京外围两万余人的营垒,力战4O多天而不能破,最终还是被湘军攻破了天京。这也不能不说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而指挥这一奇迹的曾国藩究竟是以什么力量,来挽回衰败垂亡的清政府,而重新打开一个“同治中兴”的局面。这就使我们不能不研究曾国藩的军事思想。曾国藩一生著作颇丰,但对于他一生的军事“业绩疗”,并没有著书加以总结,他曾在给《受业吴希颜禀陈时务由》的批示中说:“古来名将如前汉之韩信、曹参,后汉之皇甫嵩、朱俊,未闻其著书,近世戚继光能著书雨战功又甚平平,孙武之不能自践其言,则老苏已讥之矣。”因此在曾国藩看来,古代名将中一般能战之人多不能著书立论,能著书立论者,往往不能行于战阵。曾国藩不著书立说总结其军事思想,很明显是把他自己同韩信、曹参、皇甫嵩都列在能战而不能著之列,一免后人的讥讽。因而,我们后人对他的军事思想的研究,只能从散见在他的各种文集中的只言片语进行总结。   虽然,太平天国的失败,根本原因不全是军事上的错误;反过来,湘军的胜利,根本的原因也不全在曾国藩战略战术的正确。但从军队的组建到具体战略战术运用的正确与否,是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我们本着拿来主义的原则,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期对曾国藩在指挥镇压太平天国这段军事生涯中的军事思想,进行概括,评价,或许对研究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以及中国近现化军事思想史的研究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