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浙江工商大学公管学院835公共行政学之行政管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绩效性原则

【答案】预算编制的绩效性原则指部门预算应建立绩效考评制度,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不断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中央部门和财政部要将项目完成情况和绩效考评结果分别记入中央部门项目库和财政部项目库,并作为财政部以后年度审批立项的参考依据,以强化对部门预算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和使用效益的考核分析,促使预算资金的安排由“重分配”向‘·雷管弹,,转变。

2. “突变式”改革、“渐进式”改革

【答案】突变式,,改革指在较短期内,对行政体制进行大幅度调整和变革,能迅速改革、改变旧体制,但阻力和风险较大。“渐进式”改革则指用较长时间对行政体制各方面进行逐步阶段性的调整和变革,较为稳妥,进程相对缓慢。

3. 行为等级评定法

【答案】个人绩效合约是个体绩效考核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把行为考核与评级量表结合,用量表对绩效做出评级,并以关键行为事件为根据,对量表值做出定位。该方法,可对源于关键事件中有效和非有效的工作行为进行更客观的描述。熟悉一种特定工作的人,能识别这种工作的主要内容,可对每项内容的特定行为进行排列和证实。该方法需要大量的员工参与,因此比较容易被员工所接受。

4. 行政伦理外部控制

【答案】外部控制是探讨行政伦理原则、精神和规范如何转化为相应的行政制度形式的问题,实质是行政伦理规范的文献化、法律化和常规化过程。行政伦理制度化的指向是从行政制度本身基本构成方面解决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伦理道德价值实现问题。其优点有:

①为公共行政人员的行为确立刚性标准;

②在发生利益冲突时,也可以比较利益的等级以做出选择,避免自己的自由裁量成为一种个人的任意行为。其缺点有:法制的普遍性必然不能解决特殊问题,只能解决一般问题。由于法律制度不能自动发生作用,法律制度的解释是人为的,法律制度的漏洞也要靠人来弥补。

5. 行政复议

【答案】行政复议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行政监督法律制度。国家十分重视行政复

议,专门制定行政复议法。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是促进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手段。

二、简答题

6. 简述绩效实施与过程管理的内容。

【答案】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决定绩效管理方法有效与否的是处于计划与考核间的绩效实施与过程管理。绩效口标和任务的达成,需要对绩效计划的实施过程和进展情况进行监控。绩效实施与过程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持续的绩效沟通; 另一个是对员工数据、资料等绩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1)持续的绩效沟通

绩效沟通是指一个管理者与员工双方追踪进展情况、找到影响绩效障碍以及得到使双方成功所需要信息的过程。绩效管理系统中,绩效计划是动态的,需要随时发现不合理和过时之处及时调整。持续的绩效沟通可以使绩效周期内的每个人,无论管理者或是员工,都可随时获得有关改善工作的信息,并就随时出现的变化情况达成新的承诺。绩效沟通的方式分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形式。

(2)绩效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绩效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指系统收集有关员工、下作活动和组织等方面的绩效信息并对此进行科学分析。

收集绩效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为绩效考核、绩效改进和员工交流提供事实依据,也为其他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在绩效考核出现法律纠纷时为组织的决策辩护。

信息收集的渠道可以是组织中的所有员工,有员工自身的汇报和总结、有同事的共事和观察、有上级的检查和记录、也有下级的反映与评价。

7. 我国新公务员制度与传统的人事制度比较。

【答案】与我国传统干部人事制度相比较,我国新的公务员制度的特点主要有四点,具体如下:

(1)体现了分类管理原则。指作为各级行政机关实行的人事制度,而与其他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相区别,改变了以往各类干部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

(2)建立了新陈代谢制度。指一方面对公务员的资格条件和考试录用等作了严格规定,另一方面又对辞职、辞退、退休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有利于克服以往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的弊端。

(3)强化了激励竞争机制。指明确规定公务员的录用,实行公开考试,严格考核,择优录取; 公务员的考核,以工作实绩为重点,实行能上能下,优胜劣汰。这有利于克服以往能上不能下、“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

(4)健全了廉政勤政约束制度。指在保持传统干部人事制度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从制度层面入手,把廉政勤政作为对公务员的一项基本要求,贯穿在公务员义务、权利、考核、纪律、

职务升降、交流、回避等各个管理环节之中。

8. 简述行政伦理外部控制的优缺点。

【答案】外部控制是探讨行政伦理原则、精神和规范如何转化为相应的行政制度形式的问题,实质是行政伦理规范的文献化、法律化和常规化过程。行政伦理制度化的指向是从行政制度本身基本构成方面解决公共行政领域中的伦理道德价值实现问题。

(1)外部控制的优点

①为公共行政人员的行为确立刚性标准。当公共行政人员对上级的意见持不同看法时,可以对自己的看法做出坚持还是放弃的合理决定; 在发生利益冲突时,也可以比较利益的等级以做出选择,避免自己的自由裁量成为一种个人的任意行为。

②伦理立法还为义务性道德责任的实现奠定基础,它确立道德责任的底线,以制度明确什么是应做的和什么是不应做的。或者说,它也许不能告诉你还应做什么,但起码可以告诉你不应做什么,尤其是严重的不负责任的行为。外部控制凸显的是行政伦理的底线原则,它是一切公职人员绝对不能突破的伦理界限。

(2)外部控制的缺点

①法制的普遍性必然不能解决特殊问题,只能解决一般问题。

因为法律解释本身取决于先前大量判例和解释者自己的知识水平。本意不坏的公共行政人员容易误解法律,想把政府组织雇员的明显违法行为举报出来的人也很可能会对“法律是否适用某一具体情形”不太有把握。伦理立法是对理想性道德责任的放弃,这是由道德规范演化来的规章制度所涵盖的范围。而规章制度涵盖了理想性道德责任,就不能对义务性道德责任作出明确界分。

②由于法律制度归根到底不能自己发生作用,最终仍然必须依赖人的活动才能赋予法律制度生命力。法律制度的解释是人为的,法律制度的漏洞也要靠人来弥补。更重要的是,法律制度的实施就是一个人的活动过程。因此,单纯外部控制自身的效果非常有限,而这种有限性需要用内部控制来弥补。

从发达国家对于行政伦理的制度化规定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行政权力要想发挥出为社会认同的效用,必须制定明确而系统的制度化伦理规则,刚性的制度化伦理是发达国家保证国家权力公共运用的基础。如缺乏刚性的制度保证,伦理规范就会变成软弱无力的道德呼吁,难以贯彻到行政实施的过程之中。

9. 简述行政伦理特质的核心理念。

【答案】行政伦理的基本问题是:责任及其履行。行政伦理问题包含两个基本内容:①政治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伦理内涵; ②国家公务员个体的伦理状况。

主导行政伦理规范、体现行政伦理特质的核心理念是责任。“责任”是行政伦理的关键性原则之一。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即“如何维持公共组织中的负责任行为”。

(1)客观责任

客观责任的具体形式是与职责相关且应尽的义务。所有客观责任都包括对某人或某组织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