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辨析题

1. 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只能用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办法。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我国具有典型的二元经济特征,而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推动我国二元经济走向现代一元经济,实现整个国民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加快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确有利于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解决。让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进入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缓解了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

但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更主要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来实现。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扩大内需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措施,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措施。

2. 在生产资本中,劳动力的价值与原材料的价值具有相同的周转方式,所以二者之间没有区别。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劳动力的价值和其他商品的价值(如原材料价值)一样,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劳动力是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其特殊性。

(1)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劳动力的价值可以还原为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这包括:

①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这用于再生产劳动力;

②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价值,这用于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③劳动力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这用于提供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在这一点上与原材料价值类似。

(2)劳动力的价值决定具有特殊性,即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即劳动者所在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历史传统习惯以及自然条件等。

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的差异,各国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质量和范围是不同的。但是,从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在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范围还是相对稳定的。

(3)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劳动,是形成价值的源泉。

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更具有特殊性。一般商品(如原材料)被消费或使用,随着它的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随之丧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增殖。而劳动力这种商品则不同,

劳动力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工人的劳动过程。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小仅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其超出原有价值的那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二、论述题

3. 垄断是怎样形成的?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如何? 垄断条件下存在哪些方面的竞争?

【答案】(1)垄断的形成

垄断是指一种商品的产销量完全由一个厂商所控制的市场结构。在垄断市场上,这种商品没有一种现成的替代品,商品的价格完全由垄断者决定,垄断者可以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选择最有利的价格和产量。

形成垄断的原因是:

①关键性资源为一家企业所拥有,或者说,一个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生产基本要素的全部供给。

②政府给予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排他性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专利和版权法是法律保护下的完全垄断的典型例证。

③自然垄断。在某些公共事业中,如果一家企业的生产成本比两家以上的大量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更低廉,就形成了自然垄断。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垄断和市场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地概括成:垄断产生于市场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讲:

①垄断产生于竞争

垄断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最本质的经济特征。市场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生产集中; 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造成垄断; 当垄断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时,市场竞争的资本主义就发展为垄断的资本主义。

②垄断没有消除竞争

垄断是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作为竞争的对立物而产生的,但垄断并没有也不可能消除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存在竞争的主要原因:垄断没有消除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 不存在由一个垄断组织囊括一切部门、一切企业的绝对垄断。社会经济活动中仍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它们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3)垄断条件下的竞争

垄断条件下竞争的基本形式分为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和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 ①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

垄断资本与非垄断资本之间的竟争,是指垄断性企业与部门内部及外部非垄断的中小企业之间发生的竟争关系。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除了占统治地位的垄断资本以外,还存在着大量非垄断中小企业,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相互之间的竞争关系。在这种竞争关系中,垄断大企业总是力

图排挤、掠夺或控制中小企业。

②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

垄断资本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以下两个领域中展开:一是同一部门内部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 一是不同部门之间垄断企业的竞争。

第一,同一部门内部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首先,同一部门内部垄断企业之间竞争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在垄断企业进行价格协调的同时,可能继续进行公开的或隐蔽的价格竞争。任何垄断性的勾结定价都是若干大企业激烈竞争中所达成的暂时妥协。一旦寡头垄断形成,参与寡头垄断的大企业又会产生新的竞争动机,以扩大自身的销售份额,获得更多的利润。

其次,表现为垄断企业之间还进行着广泛的非价格竞争和市场外竞争。非价格竞争通常和寡头垄断勾结定价结合在一起,把垄断企业的竞争纳入较安全的轨道,因而成为寡头垄断企业竞争的主要形式。非价格竞争主要包括促销竞争、产品质量竞争、服务方面的竞争等。市场外的竞争主要是垄断企业在市场外进行争夺原料、技术专利、熟练工人、专业人员、运输条件和优惠信贷等竞争。此外,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以降低成本,也是垄断部门内大企业之间的一种竞争手段。

第二,不同部门之间垄断企业的竞争。

不同部门之间垄断企业的竞争,主要是指不同部门的垄断企业由于商业关系和投资关系而在相关和非相关部门发生竞争。在不同部门之间,垄断企业的竞争主要发生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垄断企业在相关垄断部门之间的竞争。当垄断部门具有某种纵向经济联系时,它们之间便会形成双边垄断的竞争关系,实际产品价格则决定于两部门垄断企业实力的对比。

二是垄断企业在其所属垄断部门内的竞争。垄断企业积累的高额利润需要在部门外寻求投资出路。在垄断部门占统治地位的大企业,往往在许多中小企业数量众多的竞争性部门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4. 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试述产权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相关关系。

【答案】(1)产权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一组权力,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支配权等。现代产权制度是权责利高度统一的制度,其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产权主体归属明确和产权收益归属明确是现代产权制度的基础; 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基本要求; 流转顺畅、财产权利和利益对称是现代产权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

(2)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制度保障。

(3)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证实了这一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的。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的改革,或者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农村的改革主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的推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乡镇企业的建立、发展和改革,在家庭联产承包制基础上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农业产业化等。考察这一过程,发现每一步改革的实质都是“产权制度改革”或“产权关系的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