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追踪采访有哪些特点? 其实质是什么?

【答案】追踪采访是为了回答报道给读者留下悬念所进行的一种采访。

(1)追踪采访的特点

①它是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所进行的一种采访。

②追踪采访是根据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所进行的一种采访。例如,有些报纸设有新闻热线,欢迎读者反映情况,提供新闻线索。记者根据读者提供的新闻线索追踪采访,并设专栏刊登相关报道。

③是着眼事物新变化、新发展的一种采访。追踪采访不是简单获取信息的那种采访,而是记者沿着事物发展轨迹所作的一种深层次的采访,一种弄清底细的采访,一种寻求新答案的采访。

(2)追踪采访的实质

追踪采访不是简单获取信息的那种采访,它是记者沿着事物发展轨迹所作的一种深层次的采访,一种弄清底细的采访,一种寻求新答案的采访。

追踪采访写出来的报道,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同于一般采访写出的报道。一般采访写出的报道,往往突出新闻,多数表现为一次性的; 追踪采访写出的报道,往往突出问题,有一次性的,但多数是多次性的,连续不断的,层层递进的,有头有尾的。这样的报道独具魅力,引人注目,符合读者的求新心理、好奇心理、悬念心理。

2. 在采访中怎样处理新闻线索?

【答案】记者在采访中首先要善于搜集和寻找各种新闻线索,来源有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 各种会议、简报; 记者的耳闻目睹; 日常情况的积累; 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 互联网等。得到新闻线索后也要注意妥善处理。

(1)注重验证,不硬要顺藤摸瓜。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常常仅是事物的表象和假象,有时也因记者采访迟缓了,新闻事实原先的信息和信号己“变质”,以致被记者的采访实践所否定。因此,新闻线索只能是驱使记者去采访的引子或向导,记者以此可以也应该去顺藤摸瓜。但究竟有“瓜”瓜”还是“坏瓜”,则一定要靠实践去验证,千万不可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硬性要摸出个“无“瓜”,是“好瓜”来。

(2)尊重规律,不要拔菌助长。新闻事实的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过程和规律,记者要尊重这个规律。当新闻事实还处于不成熟、不丰满阶段时,不要拔苗助长,或采用某种“催生术”,自欺欺人地将新闻线索当作新闻事实去报道。

(3)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新闻工作的规律告诉我们,即使是有价值的大新闻也不是随

便抛出去就能产生大的反响,新闻报道得讲究时宜和“火候”,要密切配合形势,要吻合人们的需要心理,要等待最佳时机来利用新闻线索。

(4)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当记者手头握有若干新闻线索时,必须根据各线索的成熟难易程度,予以适当处置。或是先易后难,或是先近后远,或是先采写动态性新闻后采写非动态性新闻。否则,将可能都是蜻蜓点水式的接触,肤浅模糊的认识,即使是重要的、有特别价值的新闻线索,也可能因为得不到合理的、特别的处理,产生不了清晰、深刻的认识,而作了一般化的报道。

3. 简述体验式采访对记者的特殊要求及其作用。

【答案】“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以采访者和当事人的双重身份,直接从事某种行业活动,或亲自参加某一事件的全部过程,或亲身体验某一行业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过程中进行采访的一种方法。

(1)体验式采访的作用

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生活、体察民情的一种好方法,对于记者的思想作风和新闻写作都有好处。其作用有以下几点:

①有助于提高采访材料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这种采访要求记者深入事件的运动发展、人物的生活实际当中去,根据自身耳闻目睹来获取资料。这样,从信息传播的角度来看,就减少了传播体系中由于他人转述等间接环节所造成的信息损耗,提高了信息的可信度,使材料更自然生动、具有感染力。

②有助于记者转变采访作风

通过深入实际的亲身体验,能够使记者改变采访浮在表层的作风,眼睛向下,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和采访对象在生活上打成一片,并与对方在思想上取得沟通。转变采访作风,从务虚到务实,是记者采写出真实感人的新闻报道的重要条件。

③有助于记者主体意识的提升

记者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地接受信息、传递信息,还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提高主体意识,而“体验式”采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2)体验式采访的特殊要求

记者进行体验式采访时要注意其特殊要求:

①在选题上做文章

在选题上做文章包括三个方面:

a. 指导性与可读性的统一

选题要紧扣住时代脉搏,能够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的真善美,揭露和抨击某些阴暗面的假丑恶; 必须渗透着记者个人亲身体验的情感,将真实、亲切、新奇、接近等全新感受带给广大受众。

b. 热点和冷点的统一

热点是一个时期内人们集中关心、议论或迫切渴望解决的问题,冷点是一些通常不被注意的事与人,是被遗忘的角落。体验式采访对于选题上的要求,应注意处理好冷热关系,要冷热适度,科学地分析,实事求是地报道,不夸大溢美,不掩盖矛盾。

c. 不可随意“制造”、“导演”新闻

随意“制造’夕、“导演”新闻,不尊重事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其结果只能使体验式采访走上歧途。

②在体验上下足功夫

要求记者在亲身体验时下足功夫,要全方位、综合性调查。记者惟有通过系统的综合观察,用客观的方式进行分析、解释,才能使报道由表层向深层发展,从微观向宏观发展,从单一信息型向集束信息型发展,引导人们从多角度、立体化地进行思考,这样的报道,读者读起来才会觉得亲切、信服,感人肺腑、回味无穷。

③要在“红绿灯”前把好关

在进行体验式采访时需要记者注意以下两点问题:

a. 对于体验式采访,不应无限制地扩大、滥用,而是要适当控制、谨慎应用。记者不能凌驾于法律、法规之上,即要受到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的约束,不能事事都去体验。

b. 在“体验”时,记者的社会角色、重要使命不能有所改变,不能被具体的人、事“牵着鼻子走”,而是要注意能“钻进去,跳出来”,要站得高,看得远,把微观的“体验”和宏观的思考结合起来,从而提高采访的层次和水准。

4. 简述记者在采访之前进行资料积累的作用。

【答案】记者的资料积累是记者的日常准备之一,这种积累对记者的采访和写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资料的积累能拓宽记者的知识面,使记者在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旁征博引、游刃有余。资料积累的作用有:

(1)提高采访能力,有利于采访的深入

记者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对某一个问题有较全面的了解,掌握全局情况,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就能纵览全局,抓住问题的难点和焦点,进行深入的采访。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丰富的资料积累往往能使采访对象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这有助于打开采访对象的话匣子,使采访顺利进行。

(2)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

长期的资料积累有助于记者在情况发生变化时,做出全面的分析和比较,从而及时而准确地发现事物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动。

(3)提高工作效率

从采访前的准备、采访提纲的拟定、采访工作的实施,到报道主题思想的确定、新闻写作的实施,充分的资料准备能为每一个环节提供决策的帮助,从而提高效率。在一篇报道完成之后,记者还留下了许多写稿时没有用到的资料,可能在以后的报道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

(4)避免工作中的失误

有了一定的资料储各,记者就能对某一领域做到心中有全局,通过纵向与横向的对比,正确地判断一个事件是新的还是旧的,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进而判断该事件是否有报道的价值。否则,就会贻误新闻报道的时机,甚至发生不必要的失误。

(5)增强新闻的可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