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江西师范大学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怎样看待记者的情感修养?

【答案】新闻作品要产生吸引受众的魅力,除了真新快活强等要求具备及思想深度、生活宽厚度外,还得有感情的浓度。加强情感修养对搞好采访写作工作,有着十分直接、重要的意义。也可以这样说,任何成功的新闻报道和传播活动,记者必然经历一个发乎情、止于意、成于思的过程。加强记者的情感修养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情感是融洽采访气氛的桥梁

事实上,采访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形式,情感则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心理成分,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关系双方的J 清感共鸣的两心相倾。

(2)情感是构成谈话的基本因素

采访中,谈话提问的构成是需要情感的。欲使许多采访对象启开话匣子,是需要记者投入相当情感的,有时一般提问手段不能奏效时,则需要记者采用激问式,即在谈话提问中穿插一定强度的刺激,调动对方的情感,强行撞开缺口后,探得事实的真相。

(3)情感是促使记者采访的动力

总的来说,记者的事业心、责任感离不开情感,每采访一个人、一件事,也离不开情感的驱使。譬如,要反映群众疾苦,要有同情感,要采写批评揭露性稿件,得有正义感。抽去感情的因素,采访的动力乃至采访的效果都将不复存在。有些采访甚至是在泪水中进行的。

(4)情感是写作激情的源泉

差不多每个记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心情愉悦、情绪饱满时,提起笔来便会文思敏捷、一气呵成; 心绪烦闷、萎靡不振时,往往就文思迟钝、生拼硬凑。确实,新闻写作是要动感情的。

(5)情感是新闻报道的重要构件

音J 析一则新闻作品,情感往往是重要的成分和内容:就题材而言,人情味、情趣性是新闻价值的构成因素之一,其越强,对受众的感染力和引发的共鸣则越强; 就表现手法而言,新闻报道的四大表现手法是叙述、议论、描写、抒情,其中,抒情、议论、描写离不开情感,即使是叙述也要“寓情’夕,这是古来有之,否则文章就没有生命。

2. 简述我国新闻记者应具备的修养。

【答案】新闻记者应该打好五个根底:理论路线根底、政策法律纪律根底、群众观点根底、知识根底、新闻业务根底; 坚持发扬六种优良作风:敬业、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严谨细致、勇于创新。记者修养的内容包括:

(1)政治理论修养

新闻下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记者是政治活动家、社会活动家,是党的耳目喉舌,这种特性决定了记者应该有较高的政治修养。

①这是我们党历来对记者的要求。记者只有具备较高的政治热情、坚定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地去学习和掌握新闻业务。

②政治理论方面的修养对一个记者来说,其影响将是一生的,是管一辈子的。具备了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记者就能学会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看问题,往往也能一下子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能写出引人思考的深度报道。

(2)业务修养

记者的业务修养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要热爱新闻事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要有做“名记者”的抱负,必须具备吃苦耐劳、不计个人得失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

②要具备单兵作战的能力,要成为新闻报道的多面手,要有熟练的调查研究的基本功。记者调查研究的基本功应包含以下五种能力:a. 交往能力; b. 活动能力; c. 适应能力; d. 应变能力; e. 思考能力。

(3)知识修养

记者应该是一个“杂家”,也是T 型人才。

①新闻记者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要有广博的知识,记者应该是一个“杂家”。

“杂家”是指记者的知识面要广,覆盖的领域不仅要包括社会科学方面,还要涉及自然科学方面,要尽量成为文理交融的通才。

②记者应当是“复合型”人才,又称为T 型人才,即建立在广博基础上的“一专多能”的人才。

记者要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知识积累没有捷径可走,靠的是勤奋,要像工蜂那样,辛勤劳动,点滴积累,日复旧,年复年,天长日久,知识也就逐渐丰富起来。

(4)职业道德修养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或活动中形成的、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社会道德对新闻记者这一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记者是社会的良心,重视新闻职业道德修养,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传统。《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主要包括了以下内容:

①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一这是评价记者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

这是无产阶级记者区别资产阶级记者的一个根本标志,是新闻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社会

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

②坚持社会主义舆论导向。记者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 处理好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的舆沦引导。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时候、群众的媒体接触率就会大幅度上升,记者应抓住这种时机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精神。

b. 处理好正面宣传和舆论监督的关系。正面宣传无疑是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手段,但决不是惟一的手段。开展社会主义舆论监督,也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重要内容。

c. 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记者既要受宪法、法律对于普通公民的约束,又要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行业自律。新闻记者还要学习宪法、法律以及各方面的政策规定,了解基本的法律术语、规范用语,不能在新闻报道中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3. 怎么样了解和吃透马克思主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新闻报道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了解和吃透马克思主义,记者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要克服轻视理论的思想,有计划地读些马列著作

(2)要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列主义,是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法宝。为了学习和掌握毛泽东思想,要认真读毛泽东和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著作。

(3)要努力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的创立,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4)要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起来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并考虑到世界的情势,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制定的。它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具体体现,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除了编辑部给记者创造条件去党校或理论学习班学习外,记者自己要有一个计划和“挤”的精神。有了计划后,还要“忙里偷闲”,挤时间学习。

(5)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采访报道工作中的问题

把报道搞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包括主观认识能力。所谓了解和吃透,不仅仅意味着多读、熟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在系统上、掌握精髓上下工夫,而且意味着会应用,在应用上下工夫,这是记者在加强理论修养时要注意的。

4. 灾害新闻有哪些采访要求?

【答案】记者在灾害新闻采访中应当强调和注意的事项有: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灾害作为一种客观现象,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因报道就存在、就多发生,也不因不报道就不存在、少发生。报道灾害与丑化、损害国家形象也无必然关系。中国记者应当尽快纠正“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