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4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单项选择题
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答案】B
【解析】恩格斯首先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包括:第一性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 同一性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是否是同一的,是否可以认识。
2.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A. 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
B. 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 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
D. 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答案】C
【解析】社会意识根据不同社会经济基础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①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哲学、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经济等,它是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直接反映,具有阶级性; ②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它包括自然科、思维科学以及一些社会科学,它不直接反映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它是以发现真理、创造知识为内容的社会意识形式,不具有阶级性。
3. 首先提出世界物质本原问题的哲学派别是( )。
A. 近代欧洲唯物主义
B. 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
C. 辩证唯物主义
D. 庸俗唯物主义
【答案】B
【解析】作为唯物主义哲学派别逻辑起点的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其特点就是首先提出世界物质本原的问题。
4.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
A. 唯心主义
B. 形而上学
C. 二元论
D. 不可知论
【答案】A
【解析】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同时运动也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承担者。如果割裂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就会犯两种错误,即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就是形而上学观点,相反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就会导致唯心主义的错误。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问和空间( )。
A. 是绝对的
B. 是相对的
C. 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D. 既非绝对的,也非相对的
【答案】C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①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②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6.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
A. 有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
B.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C. 有意识和抽象思维能力
D.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研究人的本质应当首先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每一时代历史地发生变化的本性”。所以,我们既要研究人类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又要研究人类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以及人的一般本性是如何在具体的社会和发展的历史中实现和变化的。因此,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7. 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 )。
A.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哲学学说
B. 世界的本质只有一个的哲学学说
C. 世界是发展变化的哲学学说
D. 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哲学学说
【答案】B
【解析】“一元论”是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它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
8. 意识就其反映形式而言是( )。
A. 客观的
B. 主观的
C. 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D. 既非主观也非客观
【答案】B
【解析】意识就其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 意识就其来源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意识离不开物质。
9. 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 )。
A. 朴素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
B. 辩证的唯心主义和历史的唯心主义
C.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D. 可知论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
【答案】C
【解析】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10.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问题上,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在于( )。
A.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不承认相对静止
B. 把相对静止绝对化
C. 把静止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 把运动看成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答案】A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①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 ②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 ④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 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