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南开大学经济学院899经济学基础(政经,微、宏观)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及其关系。

【答案】(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问是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上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包含了以下儿点内容:

①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一定时期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普遍使用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

②正常的生产条件不是过去的,也不是将来的,而是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

③在现有正常生产条件下,由于劳动者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存在区别,同种商品生产所需要的时间也会不同。

④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是一个不断扩大规模的再生产过程。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这是指社会总劳动中按一定比例用来生产社会需要的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不同商品的供求状况会直接影响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生产条件,如果供给超过需求过大时,优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下降,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上移动; 反之,如果需求超过供给过大时,劣等生产条件就会成为平均生产条件,引起商品价值上升,结果平均生产条件将向下移动。供求关系对价值的影响是通过生产条件的变化实现的,因此,决定价值的仍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两种含义的相互关系

①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具有相关性: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说第一种含义是价值决定的基础,那么,第二种含义则是价值的实现。

②两种含义在分析角度上又各有区别: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二种含义则是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 第一种含义所决定的是单位商品的价值,第二种含义所决定的则是部门总商品的价值; 第一种含义涉及劳动消耗,第二种含义则涉及社会规模的使用价值。由于社会总劳动时间是有限的,因此,经济调节的目标就是社会总劳动时间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配置到各个部门。

2. 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的理解。

【答案】(1)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展望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概括为: ①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社会主义具有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越性。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诞生十资本主义很不发达的国家,而社会主义一诞生,就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共存于同‘个世界之中。因此,社会主义只有解放生产力并以更快的速度来发展生产力,才能在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对比中展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根本日的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

③社会和谐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社会和谐是经久不变的主题之一。人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所证明。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

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发展和坚持事物发展分阶段的方法和观点分析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其一般特征可概括为:

①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不是判断社会经济制度的唯一标准,也不能说生产力发达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的社会主义制度,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接近并最终超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归根结底是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中占的比重大小和采取的形式,要与社会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更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国有制。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采取怎样的形式,应该视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而决定。

③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分配关系是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其宗旨是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口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按劳分配、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基础上的按需分配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究竟实行何种分配形式,要根据生产力发展和所有制关系的要求确定。

④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不同,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求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将保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的不断巩固和完善,否则将破坏经济基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适应生

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保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重要力量。

3. 论竞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

【答案】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己有的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竟争与资本集中的关系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竟争引起资本集中,这是因为:

(1)同部门中的不同企业的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同一部门中的企业必然产生分化:那些技术先进、劳动者素质高、管理先进的企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强,必然不断壮大生产经营规模,扩大市场份额; 而那些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较差的企业则会缩小生产经营规模,或者停产直至退出市场。其结果是在客观上造成了生产和资本向优势企业的集中。

(2)不同部门企业间的竞争也会引起和扩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不同产业企业间的竞争,一是争夺有利的投资领域,表现为企业在不同部门的进入和退出; 二是企业生产经营多角化引起的产业融合及产品替代程度的提高。由于现实中的进入和退出都是有障碍的,为了超越进入壁垒,弱化退出壁垒,减少沉没成本,不同部门企业争夺有利的投资领域的竞争越来越主要采取组建集团企业、实现跨行业多角化经营的力一式来实现,从而导致规模巨大、经营多角化的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3)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具有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基础。机器大工业体系确立后,生产率得到了成百上千倍的提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为生产、资本向技术先进企业的集中创造了基本条件。

(4)信用和股份公司是竞争引起的生产资本集中得以加速的杠杆。如果说技术进步及经济技术方面的合理性为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既提供了必要条件,也提出了客观的要求的话,信用制度、股份公司则为生产、资本集中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

4.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答案】只有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因为如果劳动力不是商品,货币无法购买到劳动力,则即使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也无法使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货币就不能成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是指成为市场交易对象的人的劳动能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是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是:

①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可以自由处置自己的劳动力,把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即劳动力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本人。

②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既没有生产资料,又没有生活资料,他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

(2)货币转化为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