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815新闻实务之广播电视新闻评论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丽的呼声

【答案】香港“丽的呼声”CRediffusion )有线广播电台于1949年3月开播,分中文台CSi 工verVetwork )及英文台(BlueNetwork )分别播出节目,每天播音长达17小时。1973年,“丽的呼声”全面结束有线广播业务,其时间跨度前后长达24年,有线广播在香港广播史上写下辉煌一页。

2. 广播电视谈话节目

【答案】广播电视谈话节目,是指将人际间的语言交流引入广播电视,并将这种交流本身作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呈现给受众。从表现形式上看,谈话类节目往往是由主持人与一位或数位访谈/谈话对象就预先设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交流,并通常会开放现场的热线电话或设置网络互动平台,接受演播室谈话现场之外的听众或观众打来电话、发短信或直接在网络平台上参与讨论。

3. 新闻报道语言

【答案】新闻报道语言是指新闻信息传播机构中承担信息采集、编辑报道工作的从业人员为报道新闻而播讲报道内容时使用的语言。新闻报道语言一般是主体语言,即主持人、记者以第一人称进行报道,以明确报道责任,因而在节目中往往需交代报道者与报道语言的明确关系。

4. 电视真人秀

【答案】电视真人秀在国外称为Reali 七yShow ,中文称为真实电视。这类节目主要是指普通人而非扮演者根据电视制作机构预先设定的游戏规则,参与到一个竞技类的活动当中并根据规则完成这个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没有剧本约束,完全是按照自己的个性、需求和日标自由发挥和表现,电视制作机构则将整个过程拍摄下来,制作成节日播出。

5. 板块式策略

【答案】板块式策略,又称“捆绑策略”、“堆积策略”或“区段策略”,即将性质相近或诉求对象相同的节目集中编排在相邻的时段,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节目板块(blocking )播出时间通常持续两小时以上。

6. 调频

【答案】调频(FrequencyModulation , FM )是指使载波频率按照调制信号改变的一种调制方式。载波经调频后成为调频波,己调波频率变化的大小由调制信号的大小决定,变化的周期由调制信号的频率决定; 己调波的振幅保持不变。调频波的抗干扰性极好,用调频波传送信号可避免幅度干扰的影响而提高通信质量,广泛应用在通信、调频立体声广播和电视中。

二、简答题

7. 简述中国广播电视体育节目的历史沿革。

【答案】中国的广播电视体育节日是伴随着人民广播的发展和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逐步成长起来的。

(1)新中国的第一次体育比赛实况转播是1951年2月,苏联男子篮球队作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支来访的外国球队,与卜海队进行了一场友谊比赛,由卜海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实况转播。

(2)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次体育实况转播是1951年5月,在北京举行了篮球、排球比赛大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性体育比赛。

(3)1955年4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谈话》节目开播,成为中国广播史上开播最早的体育栏目。这档节日于1957年5月改名为“体育运动节日”,1967年2月起被迫停搏,直到1972年5月才得以恢复播出,恢复播出后改名为“体育节目”。

(4)1961年,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北京拉开战幕,这是有史以来在中国举行的第一个世界性体育比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除对整个赛事做出了及时报道以外,还对9场重要比赛进行了实况转播。这也是中国广播第一次成功转播世界性体育比赛。

(5)1978年,第八届亚洲运动会在泰国曼谷举行,中央广播事业局派出了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电视台组成的联合报道组,向国内传送了排球等几个项目的实况转播,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在境外进行实况广播。

(6)改革开放以来,广播体育节目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①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分别在1980年和1982年成立了专门的体育部。地方广播电视机构也纷纷效仿。

②1984年7月,第23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开幕,这是我国恢复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后第一次参加的夏季奥委会。中央电视台第一次派出5人电视报道组,这是中国电视观众第一次通过国际通信卫星看到的奥运会实况。

至此,中国电视体育进入了大型体育赛事全面转播的阶段。

8. 简述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理念和实践策略。

【答案】(1)全新闻频率/频道的新闻理念广播电视全新闻频道(频率)的兴起,是新闻业和社会公共生活发展变化相互呼应的结果。从1970年代末美国有了第一家全新闻广播频率,到1980年世界上第一个24小时播出的电视全新闻频道CNN 开播,如今每时一每刻不间断的滚动新

闻和现场直播已经让受众习以为常。

(2)全新闻频率/频道的组织架构和节目策略

广播电视圈新闻频道(频率)打破了以往受众只能在特定的时间接触广播电视新闻的系统。 ①“时间迁移(time-shifting )”

时间迁移是利用滚动新闻和重播让那些错过收听收看某些新闻栏目的听众和观众能在不同的其他时段补听补看。

②“极地方化新闻(hyper-localnews )”

极地方化新闻即利用24小时的全天候新闻播出时间来挖掘发生在中心城市以外地区,那些一般主流报纸、综合性电视频道新闻节目关注重点之外的新闻。

③新闻类别化

通过新闻内容的细分来满足接受者的“分众化”需要。在组织架构和运作上,专业分工基础上的人力资源和新闻信息资源的共享则是24小时全天候滚动播出新闻的重要保障。10.2典型题详解

9. 简述广播剧的特点和历史沿革。

【答案】广播剧可以定义为是“供广播电台播送的戏剧作品。运用对白、独白、唱词等手法,以及充分运用音乐伴奏、音响效果以加强气氛,并穿插必要的解说词,以帮助听众了解剧中的情境和人物的动作状态”。

(1)广播剧的特点有:

①广播剧是以声音为表现形式的综合艺术样式,主要运用语言、音乐和音响效果的组合,通过听众的想象产生各种情境,来表达剧中的内容。

②广播剧的生产周期较短,制作成本比较低廉,具有反映现实生活较快、贴近群众生活的特点。

③广播剧通过广播播出,覆盖面广,接收方式便利,几乎不受任何舞台、场地的限制。 ④对听众的文化程度以及关注程度要求都相对较低,有利于普及,群众性较强。

(2)广播剧的发展历程

广播剧这一广播文艺形式最初产生于英国,1924年1月15日,英国广播公司((BBC )播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广播剧一一《危险》(Danger )o

中国广播剧起步于1930年代。1933年1月20日,《中国无线电杂志》发表了中国第一部广播剧剧本《恐怖的回忆》。

1946年10月中旬,东北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了广播剧《我们宁死不当亡国奴》; 同年年底,延吉新华广播电台播出了《黎明前的黑暗》。

1950年2月7日,为纪念“_七”大罢工,中央电台播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

1961年到“文革”之前是中国广播剧继续发展并且逐步成熟的时期,出现了一批思想性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