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齐齐哈尔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当代教育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什么是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有哪些内容、特点和作用?
【答案】(1)社会规范的含义
社会规范是某一社会用来调节人的社会行为,控制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这一功能是通过个体的社会规范学习来实现的。社会规范学习区别于认知学习与技能学习,它是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合学习,因而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因素也更为复杂。个体通过社会规范学习建构品德结构,获得人际交往经验,实现个体社会性发展。社会规范学习对社会发展与个体成长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学者冯忠良认为,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
(2)社会规范的内容
社会规范具有异常丰富的内涵,它不同于人们口常生活中所说的“行为规范”。社会规范体现了个体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所有方面的要求。由于社会规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它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①按规范内容来分,可分为思想规范、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生活规范、工作规范与学习规范等等。
思想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认识的要求。政治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政治要求和准则。法律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法律行为要求。道德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伦理行为的要求。生活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日常生活的要求。工作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工作行为的要求。学习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学习行为的要求。
②按规范的适用范围来分,可分为大群体规范和小群体规范。
大群体规范指在世界、民族、国家等大型社会群体内使用的规范,如国际法、民族风俗、国家法律、社会生活实践规范等等。小群体规范指在小群体内使用的规范,如学校的校纪、校规,单位或部门的工作纪律,家庭内的生活规范等。
③按规范的推行方式来分,可分为强制性推行的规范和非强制性推行的规范。
强制性推行的规范是靠一定的社会组织强制社会成员执行的,如法律规范,司法机关对违反法律者实施强制性制裁; 非强制性推行的规范则不通过强制手段强迫社会成员执行,而是通过社会舆论等方式监督社会成员执行,如道德规范等。
④按规范的明确性来分,可分为成文的规范和不成文的规范。
成文的规范有明确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形式,如法律条文、政策条文、工作细则等; 小成文的规范则没有明确的文字和语言形式,如风俗习惯、时尚风气等等。
(3)社会规范的特点
①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是用以衡量个体行为的社会意义并作出判断的依据。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个体的社会行为对社会生活及社会秩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人的社会行为就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加以制约和规定。社会规范正是评价和矫正个体社会行为的工具。
②社会规范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提出的,是依据社会组织自身的利益需要及价值观确定的,具有鲜明的社会制约性。
社会组织要进行有效运转,就需要一定的规范来统一组织内成员的个体行为。当个体的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时,便会得到社会肯定及赞许; 当个体的社会行为背离社会规范时就会受到社会否定及指责。社会规范的这种制约作用正是维持一个社会组织稳定、发展的前提。
③社会规范随社会历史条件及社会组织的变更而变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
任何社会组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它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当社会组织发生一定的变化与更替时,组织内的各种规范也必须随之变化,及时反映本组织的利益与目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规范具有阶级性,是一个阶级或等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4)社会规范的作用
社会规范不仅对于社会的存在、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个体的存在、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①社会规范与社会行为及个体的社会适应。
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物存在,它满足自身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方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人们在社会规范引导下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按社会规范要求来统一意志行动。社会规范反映了一个群体的共同意见,即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个体要在群体中生活,必须掌握这种价值标准,并自觉地用以约束自身的社会行为,调节人际交往活动,才能为群体所接纳。这种适应社会系统的价值需要的过程,也就是个体获得社会标准,完成社会适应的过程。因此,社会规范在个体心理学意义上,它是个体社会行为选择及定向的工具。
②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及社会秩序维持。
社会,是由具有共同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客观可能性、并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人类群体。社会是由人类个体构成的。而人类个体首先是一个生物实体。为维持个体的生物存在,必须首先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满足生命需要的物质资料。同时,人类个体除了有各种物质需要外,还必须有多种精神需求。因而,社会是一个需要趋动体,社会的发展是社会需要趋动的结果。有需要和欲望就应当有节律,才能避免纷争,保证个体与群体间的和睦相处,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体的需要。有了社会规范,便有了满足个体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标准,从而使每一个体正常与他人相处,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一个社会的存在、稳定和发展,社会规范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规范越完善、越充分,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规范的健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2.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如何有效组织教材的直观?
【答案】直观是学生在实物、模像和言语刺激物的作用下,通过各种感官及大脑的复杂反映
活动,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有关实物的特征与联系的感性认识的过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有效组织教材的直观。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为了提高直观的效果,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问题的性质,灵活选用直观形式,注意词和形象的结合。
①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实物直观虽然真切,但是难以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 而模像直观虽然与实际事物之间有一定距离,却有利于突出本质要素和关键特征。因此,一般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②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配合。必须加强词与形象的结合。形象的直观过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组织学生的注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 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 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由于言语直观是通过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而起作用的,如果缺乏相应的表象支持,学生的想象活动就难以展开,也难以达到言语直观的目的; 在言语直观过程中,必须注意学生是否具有有关的记忆表象,并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记忆表象。教师的言语描述必须讲求质量,注意语言的形象性和确切性。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有效地观察直观对象,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①强度律表明,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实物、模像或言语)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的言语应尽量做到抑扬顿挫、轻重错落。
②差异律是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与背景的设置可从两个层次分析:在物质载体层次,涉及的是如何在板书设计、教材编排、授课技巧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突出直观对象,即直观对象与感知背景的差异; 在知识本身层次,涉及的是新旧知识的安排,如何使己有知识在学习新知识时起到经验作用,即通过什么样的手段、途径唤起某些旧知识,使旧知识能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即直观对象与知识背景的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层次尤应注意。
③在直观过程中,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并注意在变换背景知识的条件下多次突出对象知识,从而造成一种活动的态势。
④组合律表明,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知识传递过程的成效取决于教师和学生借助于一定媒体的协同作用。在直观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一定直观教材的操纵,其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因此,为了更好地完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