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化学生物学分析化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讨论莫尔法的局限性。
【答案】莫尔法要求的酸度范围为pH=6.5〜10.5。当试液中有铵盐存在时,要求溶液的酸度范围pH 为6.5〜7.2
。在此条件下凡是能够与
生成微溶性化合物或配合物的阴离子(如
)都干扰测定。一些高价金属离子(
如
)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发生水解,故也不应存在。当一些有色金属离子
浓度稍大时也影响终点的观察。能和指示剂生成有色物质的离子()不能存在。本法
只能用来测定卤素。而不能用NaCl
标准溶液直接测定
2. 比较下面化合物中,H a 和H b 两种氢核,哪一种氢核的化学位移更大?为什么?
【答案】毫无疑问是H a 核的化学位移值更大。因为H a 同时处在拨基和双键的负屏蔽区,而H b 只处在双键的负屏蔽区。
3. 在络合滴定中,在何种情况下不能采用直接滴定的方式?请举例说明。
【答案】不能直接滴定的条件主要有三种:
(1)待测离子与EDTA 配位反应速率较慢,
不能满足
闭指示剂,如等;
等的滴定; (2)滴定反应没有变色敏锐的指示剂指示终点,如或本身易水解,或能封
(3)待测金属离子与EDTA 不能形成络合物或形成的络合物不稳定,如碱金属。
4. 何谓金属指示剂?何谓指示剂的封闭现象?如何消除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答案】金属指示剂是能与金属离子生成配合物的有机染料,在配位法滴定金属离子时,可以选择金属指示剂指示终点。若在化学计量点时,指示剂不发生颜色变化,或变色不敏锐,称为指示剂的封闭现象。加入掩蔽剂可以消除指示剂的封闭现象。
5. 沉淀是怎样形成的?形成沉淀的性状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其中哪些因素主要由沉淀本质决定?哪些因素与沉淀条件有关?
【答案】沉淀的形成一般要经过晶核的形成和晶核长大两个过程。晶核的形成机理,目前尚无成熟的理论。一般认为,将沉淀剂加入试液中时,当沉淀(构晶)离子浓度的乘积超过该条件
下沉淀的溶度积时,离子通过相互碰撞聚集形成微小的晶核。晶核形成之后,溶液中的构晶离子仍在向晶核表面扩散,并且进入晶核,以致逐渐形成晶体(即沉淀微粒)。按照沉淀颗粒直径的大小可将沉淀分为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两类。形成何种类型的沉淀,主要决定于沉淀物质本性,但也与沉淀进行的条件有关。在沉淀的形成过程中,由离子形成晶核,再进一步聚集成沉淀微粒的速度称为聚集速度。在聚集的同时,构晶离子在一定晶格中定向排列速度称为定向速度。定向速度主要决定于沉淀物质的本性;聚集速度主要由沉淀时的条件所决定,其中最主要的是溶液中生成沉淀物质的过饱和度。聚集速度与溶液相对过饱和度成正比。
6. 下列情况引起什么误差?若为系统误差,如何减免或消除?
(1)天平砝码被腐蚀;
(2)称量试样时吸收了水分;
(3)以失去部分结晶水的硼砂为基准物,标定盐酸溶液的浓度;
(4)试剂中含有微量待测组分;
(5)重量法测时,试样中硅酸沉淀不完全;
(6)称量开始时天平零点未调;
(7)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估计不准;
(8)用NaOH 滴定HAc , 选酚酞为指示剂确定终点颜色时稍有出入;
(9)配制标准溶液时,溶解基准物时溶液溉失;
(10)高锰酸钾法测钙,过滤时沉淀穿滤。
【答案】(1)天平砝码被腐蚀,会因仪器不准确而产生系统误差,应更换同规格的完好按码。
(2)试样吸收水分会产生正误差,属系统误差. 通常情况下应干燥后称量。
(3)同等情况下硼砂用量将会减小,造成负误差. 属系统误差. 应更换为物质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符的硼砂,并保存在60%的恒湿器中。
(4)试剂用量将会增加,产生系统正误差. 可通过空白试验或对试剂进行提纯来加以校正。 (5)由方法误差而引起系统负误差。需要对方法加以改进。
(6)产生系统误差. 分析天平应实验前、后校正,以保证称量的准确性。
(7)产生随机误差. 滴定管读数的最后一位是估读的。
(8)对于指示剂的变色点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属于可正可负的随机误差。
(9)属于粗心大意产生的过失误差. 在实验中应严格避免。
(10)—般情况下过滤时穿滤是不可能发生的,一定是有违反操作规程的误操作。属于过失误差。
二、计算题
7. 某样品用标准方法测4次结果:8.89%, 8.95%,9.01%和8.95%,采用新方法测得5次结果:
8.99%,8.94%, 9.10%,9.06%和8.80%.问新方法是否引入系统误差(即有无显著性差异)?在置信度为95%时,新方法平均值的置信区间为多少?
表
【答案】
即无显著性差异
故新方法没有引入系统误差。
新方法的置信区间:
8. 有一纯称取0.4988克,进行适当处理后,使之还原为碘化物溶液,
然后以
溶液滴定,到达滴定终点时共用去20.72mL ,求x?
已知分子量
【答案】根据元素守恒得:
解得KIOx 的分子量为:
可以得到:
解得x=3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