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708新闻传播学综合一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复习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达拉斯·斯密塞
【答案】达拉斯·斯密塞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提出“受众商品论”和“免费午餐”的概念。斯密塞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需求控制主要是通过大众广告来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卖主是大众媒介,买主是广告商; 大众媒介的内容不是广播电视或者报纸媒介生产的真正商品,其本质是为获得潜在的受众和保持其忠诚的注意力而使用的诱饵,类似于旧时的沙龙或鸡尾酒会上的“免费午餐”,其目的是为吸引和保持受众观看节目、阅读报纸和杂志,并且培养一种对公开或隐含的广告信息做出有利反映的情绪。“受众商品论”解释了广播电视的广告时段和报纸版面空间具有价值的原因,揭示大众传播媒介的真正产品是受众群体。
2. 语境
【答案】语境在传播学中称为传播情境。传播情境是指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等; 在广义上,传播情境也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
3. 流媒体
【答案】流媒体(StreamingMedia )是指在网络中使用流式传输技术的连续时基媒体,即在因特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发布音、视频多媒体内容的媒体,音频、视频、动画或者其他形式的多媒体文件都属于流媒体之列。Flash 动画就是流媒体的一种形式。流媒体技术(或称为流式媒体技术),是指把连续的影像和声音信息经过压缩处理后放到网络服务器上,让浏览者一边下载一边观看、收听,而不需要等到整个多媒体文件下载完成就可以即时观看的技术。流媒体是流媒体技术的核心和体现。流媒体是人类传播科技的又一次革新。
4. 流言
【答案】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流言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的信息形式。流言的发生有两个特点:
①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
②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暖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5. 地球村
【答案】地球村是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其代表性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的概
念,麦克卢汉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尤其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出现和普及,把遥远的世界拉得很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感觉上大大缩短,人类在更大范围内重新“部落化”,于是整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在跨国卫星电视,互联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匕速发展的今天,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在跨文化交流领域,“地球村”已经成了形容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的概念。
6. “上限效果”假说
【答案】“上限效果”(ceilingeffect )假说由J.S. 艾蒂玛和F.G . 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与“知沟”假说相反,这个假说的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饱和点)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得也就早; 那些经济地位低者虽然知识增加的速度慢,但随着时间推移最终能够在“上限”上赶上前者。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它的缩小。
7.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答案】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是指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大众媒介的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传播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人们通过大众媒介了解世界,媒介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方式等直接影响大众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判断。
8. 《人民的选择》
【答案】《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做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这次调查在俄亥俄州的伊里县进行,所以又称“伊里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在总统大选中的传播效果并没有想象的那么显著,由此还提出了著名的“舆论领袖”概念和“两级传播理论”。该研究直接否定了“子弹论”,开创了有限效果论的时代。
9. 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 )
【答案】索绪尔(FerdinanddeSaussure )是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结构主义学说的开创者,其符号理论促进了符号学科的建立。
索绪尔1857年生于日内瓦,1878年发表了《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则系统》。1881年他到法国巴黎,在整整十年间他培养了梅耶、格拉蒙等语言学家,建成了法兰西学派。1907年起,他开始讲授普通语言学。索绪尔去世后,他的学生根据同学们的笔记和索绪尔的一些手稿及其它材料编辑整理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于1916年在法国巴黎出版。此书曾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其影响遍及全世界。
10.古登堡
【答案】古登堡是西方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人,他的发明导致了一次媒介革命,迅速地推动了西方科学和社会的发展。15世纪40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在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
制成为可能,标着人类进入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二、论述题
11.结合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分析“媒介是人的延伸”。
【答案】(1)“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
①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解媒介一论人的延伸》里,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论断。他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的感觉和感官的扩展或延伸:文字和印刷媒介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则是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综合延伸。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点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它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②麦克卢汉的这个观点是为了说明传播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在他的眼里,媒介和社会的发展史同时也是人的感官能力由“统合”~“分化”~“再统合”的历史。换言之,麦克卢汉认为,史前人的听觉文化在感觉上是具有统合性的,在这个时代,虽然感觉主要由耳朵来把握,但同时却牵动着全部感觉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③从口语转向文字和印刷,实际上扩张的只是从人类感觉的集束中分离出的一种感觉。麦克卢汉认为,这种由感觉领域的分割造成的感觉分离,使人类对环境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因为它可以推动人们对事物的抽象的、深层的认识。现代电子媒介尤其是电视正在改变文明人受视觉支配的状况,电视扩张了人类的视觉和听觉,现代人正在找回长期失落的“感觉总体”,重新回到一种感觉平衡状态。
(2)“媒介是人的延仲”在新媒介技术下的发展。
新兴媒介对于受众的感觉和感官延伸是更加深入、更加强大的。
①互动机制的延伸
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互动机制的延伸。互联网可以完全复制电视的影音功能,而且对人类的感知模式也产生影响。人类之所以能感知,除了拥有中枢神经、感官系统,还因为人类有一套感知机制。互动就是其中的机制之一.没有反馈,感知变得没有意义。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一大体验就是极强的互动性,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聊天软件等即时通讯工具,通过摄像、话筒等辅助,受众可以体会到面对面交谈的感觉。网络新媒介是人整体感觉的延伸,是来自人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通过互联网,人们更可以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自由表达出来。在网络上,人们可以无所顾忌的任自己的思想流露,包括在博客、微博、社交网站与人的交流,更多的是对自身思想的一种表达,对内心的一种展示。人们在网络上的交流更多的是从自身出发。互联网和通信技术使得人类即时互动和交流变得非常便捷,因此属于人类互动感知机制的良好延伸。
②移动机制的延伸和感官重构
互联网实现了一个“完整的人”,通过它,人类能听、能看、能互动交流,利用互联网传输气味在技术上已经可以实现,电子味觉技术也已经得到突破,3D 技术作为一种新媒介对个人整体感知的延伸赋予的全新意义。网络融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传播手段于一体,人们在进行网络游戏、网络聊天等活动时,中枢神经高度涉入,网络成为人的嘴巴、眼睛、耳朵与中枢神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