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重庆大学新闻学院634新闻传播史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班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信息高速公路
【答案】信息高速公路是一种高速度、大容量的光缆网络和信息系统工程,是一种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邮政、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于一体,对音声、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和传输的多媒体双向信息系统。
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最早见于美国总统在1992年发表的国情咨文,倡议者认为,信息高速公路将永远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相互沟通的方式,产生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影响。
2. 受传者
【答案】受传者又称信宿,即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是传播者的作用对象。作用对象一词并小意味着受传者是一种完全被动的存在,相反,他可以通过反馈活动来影响传播者。受传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或组织。受传者和传播者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角色,在一般传播过程中,这两者能够发生角色的转换或交替。一个人在发出讯息时是传播者,而在接收讯息时则又在扮演受传者的角色。
3. 新闻与宣传
【答案】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新闻与宣传又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和宣传两种传播行为是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的,新闻和宣传存在以下共同点与联系:新闻事业脱胎十宣传活动; 新闻与宣传同属于大众传播; 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4. 大众传播
【答案】大众传播是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①大众传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②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③大众传播的对象不是特定阶层或群体,而是社会上不定量多数的一般大众; ④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⑤大众传播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单向性:⑥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5. 李普曼
【答案】李普曼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和新闻工作者,同时也是一位在传播学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学者。由于长期从事新闻活动,他很早就注意到了大众传播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舆论》、《自由与新闻》等论著中,李普曼不仅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即“拟态环境”和“刻板印象”。“拟态环境”的概念阐述了现代社会“环境的双重性”和大众传播对现代人行为的影响,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李普曼特别强调大众传播的力量,认为大众传播不仅是“拟态环境”的主要营造者,而且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版成见方面也拥有强大的影响力。李普曼是较早探讨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的学者之一。
二、简答题
6. 有哪些因素可以区分意见领袖与追随者?
【答案】(1)研究者总结认为,下列因素将意见领袖与其追随者区分开来
①价值观的人格化体现(其人为谁)
价值观的人格化,是指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许多追随者学习效仿的榜样。被影响的人仰慕他,并期盼尽可能和他一样。
②能力(其人的知识)
意见领袖在其具备领导资格的领域里必须被公认为是见多识广或称职能干的人。那些对自己所谈问题一无所知的人,其意见很难受到关注。
③关键社会位置(其人所知的人)
关键社会位置实际上包含两种社会关系:a. 意见领袖在本群体内认识的人; b. 在本群体之外认识的可以为本群体成员关心的话题提供信息的人。
(2)较多的社会联系
①即使是一个既为他人所竭力效仿又称职能干的人,若他试图在某个领域获得意见领袖资格,也还得让该领域有兴趣的人能够与其接触交往。作为一个意见领袖,不能没有追随者。
②如果一个人与群体之外有较多的社会联系,因而相应地能给群体成员提供有益的信息和意见,那这个人非常适合作意见领袖。这一点在许多领域(政治、医疗、农业及其他)里都得到证实。
(3)更多地接触相关媒介
①研究者发现,意见领袖比其追随者更多地接触与其影响范围相关的媒介。
②意见领袖更多地接触媒介,也许仅仅是一个特殊的事例,证实了一个更普通的论断:意见领袖的作用是通过一切合适的媒介将本群体与社会环境的相关部分连接起来。
7. 简述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答案】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又称伯明翰学派,该学派继承了葛兰西、阿尔都塞等新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反对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主张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出发来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阿尔都塞的关于大众传媒是从事“合意”的生产和再生产的“国家意
识形态装置”的观点,对“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1)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代表人物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现代文化研究所的S. 霍尔、D. 莫利等人为代表。
(2)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基本观点
霍尔等“文化研究”学者认为,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够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装置”从事“合意”的生产与再生产,是因为它有一种“赋予意义”(signification )的独特功能。大众传媒通过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结构化等活动,每日每时地都在为社会事物赋予这样那样的“意义”,但“赋予意义”活动并不是客观中立的,其背后有着利益和意识形态的驱动。资本主义媒介的一种突出倾向,就是把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作为似乎得到广泛社会“合意”的普遍利益加以提示。
简单而言,“文化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可以概括如下:
①大众传播是资本主义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规定社会关系、行使政治统治权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意识形态功能,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②大众传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过程,二是文化产品的消费过程。前者是媒介通过象征事物的选择和加工,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的过程,后者是受众接触媒介讯息,进行符号解读、解释其意义的过程。
③讯息符号是与一定的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meaningsystem )结合在一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既有促进现存不平等关系的“支配性的”价值体系,又有推动人们接受不平等、安居较低社会地位的“从属性的”价值体系,还有不满于阶级支配现状、号召社会变革的“激进的”价值体系。大众传媒的符号化活动,在本质上而言是按照支配阶级的价值体系为事物“赋予意义”。
④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不是完全被动的,由于符号的多义性和受众社会背景的多样性,受众可以对文本讯息作出多种多样的理解。霍尔认为,受众对媒介讯息有三种解读形态:一是同向解读或“优先式解读”(preferredreading ),即按照媒介赋予的意义来理解讯息; 二是妥协式解读(negotiatedreading ),即部分基于媒介提示的意义、部分基于自己的社会背景来理解讯息; 三是反向解读或“对抗式解读”(oppositionalreading ),即对媒介提示的讯息意义作出完全相反的理解。霍尔认为,大众传媒的符号化和受众的符号解读过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和各种从属性文化之间支配、妥协和反抗的关系,体现了“意义空间中的阶级斗争”。
“文化研究”学者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本分析(textanalysis )和受众调查两种,前者主要是为了揭示大众传媒为占统治地位的利益和意识形态服务的倾向,后者则是为了考察受众符号解读的多样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研究”成了批判学派中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
8. 人际传播在新闻扩散中起着什么作用?
【答案】创新扩散研究中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会经过人际网络的过滤,大量信息会通过大众媒介直接流向个人,毋须经过中间人。后来的一些研究也证明,只有对广大公众最重要和最不重要的信息的扩散中,口头传播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信息量较多的情况下,大部分人是直接从大众媒介获得信息,而在信息量较少的情况下,人们倾向于从人际传播中获得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