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610新闻传播实务之《传播学教程》近年本科生期末试题汇编

  摘要

班级__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 1. 抽样 【答案】抽样是指一种以概率论为基础,按随机原则从被研究的总体中,抽选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估计和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非全面统计调查方法。抽样可以分为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针对调查对象的性质、研究目的和工作条件的不同随机抽样通常采取四种形式:①简单随机抽样一一按总体原有状况,不加任何限制,保证各个单位以及单位的各种组合都同等可能被抽到; ②等距抽样一一在己排有一定顺序的总体单位中,每隔一定间隔抽取一个单位,组成样本进行观察; ③分类抽样一一根据事先了解将总体单位预先分类,使各类之内的单位性质尽量接近,从每类之内按一定比例随机抽选调查单位,共同组成样本; ④整群抽样一一以包含若干调查单位的群作为抽样单位进行抽选。 2. 新闻框架 【答案】20世纪80年代开始,框架理论开始引进到新闻与传播研究领域,并由此诞生了“新闻框架”(newsframe )的学术概念。 新闻框架是新闻媒体对新闻事实进行选择性处理的特定原则(或准则),这些原则来自于新闻媒体的立场、编辑方针以及与新闻事件的利益关系,同时又受到新闻活动的特殊规律(如新闻价值规律)的制约,它们规定着一家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和本质判断。 在新闻报道中,框架的存在是一种必然。一般而言,新闻事件大都具有复杂的多种属性,由于时效性和新闻文本特性的要求,新闻记者不可能在一篇报道中事无巨细地罗列这些属性,而只能抓住事件的若干主要属性,并把它纳入到一定的框架之中(即所谓“打包,’)。 3. 多媒体 【答案】多媒体指的是使用数字压缩和网络技术将广播、电视、电话、传真、电子出版、计算机通信等各种信息媒介联成一体,对音声、影像、文字、数据等进行一元化高速处理并提供给用户的双向信息系统。 4. 《阿尔及尔宣言》 【答案】《阿尔及尔宣言》是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一份有关国际信息传播体制的宣言。其内容为:现存的传播渠道不仅是罪恶的殖民地时代的遗产,而且阻碍着各国之间自由、直接而迅速的传播与沟通; 发展中国家必须共同采取行动,来改变现存的传播渠道。一般认为,《阿尔及尔宣言》是“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明朗化的开端。 5. 把关人(gatekeeper )理论 【答案】把关人(gatekeeper )理论是传播学先驱者库尔特·卢因通过对大众媒介“传播者”角色的研究

而得出的一种传播理论。把关人又译为“守门人”,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而这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和加工的过程就是把关。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

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这一模式说明,新闻报道是一个对事实加以取舍的过程。传媒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把关环节,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二、问答题

6. 非语言符号大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答案】非语言符号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语言符号的伴生符,如声音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大小、粗细、工整或潦草等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符,也称为副语言。副语言不仅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它们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意义。一般来说,一个人说话的声音大小、速度快慢等等,写成文字都是一样的,体现不出区别。但是,声调的高低大小、语气的和蔼生硬等等,都具有特定的意义,起着加强语言符号的作用或传递着语言符号以外的信息,甚至文字的笔迹也可以反映出传播者的许多背景材料,例如书写人的个性、教育程度、修养以及写字时的心情等等。

(2)月卜语言符号是体态符号,例如动作、手势、表情、视线、姿势等等。由于它们也能像语言那样传递信息,有人也称之为“体态语言”。体态符号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语言并用,它们在形成语境(传播情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非语言符号是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如果上述两类符号大多还是语言符号的辅助物,那么第三类符号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日本传播学者林进有这样一段论述:“在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中,处于比感觉一一运动更高的层次并代表高度表象活动(即象征性活动)的,无疑是语言。但是,语言并不是惟一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各种非语言的象征符体系如仪式和习惯、徽章和旗帜、服装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美术和建筑、手艺和技能、住宅和庭园、城市和消费方式等等,都包括在其中。这些象征符体系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可以找到。”

不难看出,上面举出的各例都属于物化、活动化和程式化符号的范畴。这些符号有的以个体的、有的以组合的方式出现,但总的来说,象征性和体系性是这一类符号的特点。例如一枚徽章、一面旗帜,上面都少不了形状、图案、颜色等符号或符号素的设计和搭配,由此来构成该符号所表达的象征性意义系统。

7. 传播学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答案】传播学之所以能够迅速流传、扩散,深层原因在于传播学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适应性、伸缩性等特点。

(1)传播学具有某种优越性。优胜劣汰。传播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使其在知识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极易流传和扩散。

(2)传播学具有某种适应性。适者生存。这种适应性和本土化,使传播极易冲破民族文化的防线,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

(3)传播学具有某种伸缩性。以屈求伸。这种伸缩性和灵活性,使十分保守、封闭的国家都有传播学的生存、发展空间。

正因为传播学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学科,所以才在世界各国生根、开花、结果。

三、论述题

8. 请分析和评价下面这段话:“新媒介并不是自发地和独立地产生的一一它们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当比较新的媒介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

【答案】“新媒介并不是自发地和独立地产生的一一它们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当比较新的媒介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通常不会死亡,它们会继续演进和适应。”这段话的意思,具体如下:

首先,媒介的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新媒介总是在旧媒介的基础上逐渐产生,新媒介总是对已有媒介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某些方面的改进。根据媒介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传播活动区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其次,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是人类使用的传播媒介不断丰富的过程。

(1)新媒介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产生

语言出现后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播。口语传播时代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时期。口语的产生无疑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①文字克服口语的缺陷,成为文字传播时代的主导媒介

口语的局限性表现在:a 。b. 口语传递信息只能短距离传递; 口语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

口语受到时空的巨大限制,只能适用于较小规模的近距离的信息传播。在口语传播时代,人类不断地发明和采用了一些早期的体外化媒介,例如利用结绳或图形符号来记录重要的事件,利用擂鼓或燃放烟火的接力进行远距离联络。文字正是在结绳符号、原始图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文字发明的意义:

a. 在于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

b. 文字得以传递到远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

c.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

②印刷术冲破手抄传播的局限,信息的大规模复制成为可能

文字出现以后,人类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手抄传播阶段。但是手抄传播效率低、规模小、成本高。直到印刷时代到来之后才有了改变。印刷时代的到来是建立在纸张和印刷术发明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和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的观念,德国工匠古登堡创造的金属活字印刷术使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印刷机的出现迎来了近代报刊的诞生,伴随着读写能力的普及,印刷媒介开始在社会变革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③电子媒介的远距离快速传输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激光排版、电脑编辑、网络传输等新传播技术在印刷出版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媒介不仅为人类传播带来空间距离和速度的突破,还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随着摄影、录音和录像技术的进步,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计算机的诞生、卫星通信技术的普及以及数字压缩技术在通讯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高速度、大规模的全球传播成为可能。

(2)新媒介出现后,旧媒介继续演进适应

严格地讲,把人类的传播历程,硬性分成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这样四个递相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