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赣南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616传播史论之《传播学教程》考研内部冲刺密押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研究方法分为哪些? 各自的优缺点?

【答案】总体来讲,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常常习惯性分为定性和定量研究两种,但事实上在传播学发展过程中发现这种分法过于简单和粗略,在实际操作中一些研究方法是有交叉的。目前比较公认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四个维度。

(1)调查研究法

①调查研究法是应用客观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某种社会现象,在确定的范围内进行实地考察,并收集大量资料以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方法。分为全面普查和抽样调查。

②调查研究法的步骤

a. 确定调查的总体范围与样本个数。

b. 制定抽样方案。

c. 实地访问,包括:第一,结构性访问,即设计调查问卷; 第二,主题性访问,即按事先设计好的大纲进行现场访问。

d. 整理分析调查结果。

③调查研究法的优缺点

a. 优点:本方法基本不受人为控制因素影响,较客观、全面准确。b. 缺点:对实际对象的相关性概括不佳。

(2)内容分析法

①内容分析是文献研究的一种类型,是对印刷文字、影片、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中显性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一项研究技术。一般分两个层次,说什么(传播内容)与怎么说(传播形式)。其特点包括:客观性; 系统性; 定量性; 显性内容。

②内容分析法的步骤

a. 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范围。

b. 制定分类表,确定分析单元,严格界定分类标准。

c. 将讯息内容按分类表的分类方式编码归类,计算各种类别所占比例,各种分析单元所占频数。

d. 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③内容分析法的优缺点

a. 优点:本方法可描述传播内容的倾向,说明信息来源特征,分析文本,说明读者对信息的意见,描述传播模式。

b. 缺点:分析对象有时并不能代表总体情况,研究者主观因素影响分类表的科学性。

(3)控制实验法

①控制实验法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人为地设计一个特定的、非自然状态的环境,在研究者控制下进行测验的方法。

②控制实验法的步骤

包括:a. 提出实验课题; b. 选定实验对象; c. 制作信息测试材料; d. 测试实验; e. 提出实验报告。 ③控制实验法的优缺点

a. 优点:本力一法优势在于可控制,本身逻辑性强。

b. 缺点:人为因素强,结论必有误差。

(4)个案研究法

①个案研究法源自心理学,用于检验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研究某一特定对象或案例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情况,传播学中应用不是很多。怀特首次用本方法对“把关人”进行实际研究。个案研究一般没有事先的研究假设,结果都从案例研究中得出,也不证实假设,其价值在于深入全面地占有研究对象的资料,可以提供许多材料与见解,供其他研究作基础使用,由后续研究得出一般结论。个案研究法就是检测某一对象的多方面特征的研究方法。

②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多用于检查某个传播者(如新闻编辑部、报社、特稿社、电台、广告公司等)多方面的特性,或者了解研究者所感兴趣的某一特定案例在一个时期内的全面情况。

③个案研究法的优缺点

a. 优点:深入了解某些特性达到实验要求。

b. 缺点:个体因素影响较大,不具有总体性。

2. 画出1950年代双向“传播模式”(施拉姆)并简述其内容。

【答案】1954年,施拉姆在《传播是怎样运行的》一文中,在C.E. 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过程模式,称为“循环模式”(见图4-1)0图4-1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1)基本内容①该模式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作为传播行为的主体,通过讯息的授受处于你来我往的相互作用之中。

②该模式的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 参加传播过程的每一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着译码者(执行接收和符号解读功能)、解释者(执行解释意义功能)和编码者(执行符号化和传达功能)的角色,并相互交替着这些角色。

(2)局限性

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个模式也有其本身的缺陷。

①它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关系中,则与社会传播的现实情况有不符之处。 ②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的特点,却不能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3. 请阐述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答案】(1)新闻与舆论的含义

①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②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2)新闻与舆论的关系

①新闻与舆论的区别

a. 新闻是媒体发布的刚发生的或者正在发生的事实; 舆论是公众的意见。

b. 新闻传播是有组织的,是自为的; 舆论传播具有无序性,是自发的。

c. 新闻可以反映媒体或者记者的见解,是媒体倾向的反映; 舆论必须具有群众性,是大多数人的看法。

②新闻与舆论的联系

a. 新闻媒介即为舆论工具。

新闻媒介与舆论相生相灭,互为依托。新闻媒介因自身的特性介入到舆论产生和作用的各个环节,构成了它与舆论之间的密切联系。

b. 新闻反映并代表舆论。

第一,公开表达对于舆论既是必要条件又是最后形成的标志,而公开表达又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所以舆论的形成始终到少不了新闻媒介这条最公开的渠道。

第二,新闻媒介为舆论起到了最经常的承载作用,使得媒体从最单纯的表达渠道晋升到公众代言人的位置,即“拟态公众”。

第三,新闻媒介在舆论领域同时扮演了公众论坛和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它既是舆论的载体,又是舆论主体的影子。

c. 新闻引发舆论。

第一,舆论形成的前提是“必须要有意见就指向一一特定公共事务”,而人们对这一事务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来自于媒体。公众对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断也主要依据新闻媒介判定的顺序。

第二,新闻媒介设置的议题常常衍生为舆论的源头,即公众关注的公共问题。这是媒体长期潜在地影响、作用舆论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

d. 新闻引导舆论。

第一,通过持续不断的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信息是舆论及公众意识形成的基础,公众形成意见态度过程中实际己受到媒介信息环境的制约,这种信息钳制式地作着引导。

第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额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新闻媒介通过隐含的意见倾向性报道,或通过直接的评论,表达立场、观点,引导舆论。而面向大众的传播媒介很容易使自己的观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