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612政治学概论之《政治学原理》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传统主义政治学

【答案】传统主义政治学是相对于行为主义政治学和后行为主义政治学而言的西方政治学研究方法、理论学说的总称。代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治学科创立时期政治学研究的方向。

①传统主义政治学无统一的思想体系,存在着不同派别与看法。主要有国家学派和过程学派。 a. 以美国学者J.W. 伯吉斯、W.F. 威洛比等为代表的法理主义国家学派以提供研究国家的系统知识为目的。国家学派把国家理解为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因而,研究的对象仅限于正式的法律机构和‘言方颁布的法律文件

b. 英国学者W. 白哲特和美国学者T.W. 威尔逊等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过程学派强调政治学应由法律文本的研究转向政治现实的研究,政治学家不能囿十历史资料和事件的记录分析,也不能局限于官方正式的法律形态与机构,还要进一步研究非正式或非法律过程对国家及政治的影响。 ②传统主义政治学的共同的特征在于:

a. 在研究的对象上,以国家为主题,将政治学等同于国家学。美国早期政治学家J.N. 加纳就认为政治学从头至尾是研究国家的科学,包括研究国家的起源、性质、分类,政府的结构及类型,宪法的条文及类别,重点是研究国家的政治制度及其比较。

b. 在研究方法上,注重政治哲理和政治历史的分析。具体方法有历史研究法、规范研究法、法律研究法和制度研究法。

2. 民主集中制

【答案】民主集中制是指由人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成的代议机关行使一切国家权力,在国家机构的体制和结构上,它首先强调的是全体人民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同时在不同的国家机关之间实行必要的分工和制约。民主集中制的内容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实行民主集中制,目的是要保证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实现“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根本原则; ②除由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立法权外,对国家的元首权、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和武装力量的领导权,也都有明确的划分;

③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法律和作出其他决定,均经过充分讨论,以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 国家的行政机关即政府及政府各部均实行首长负责制,集中行使权力;

④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划分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的职权。

3. 国家历史类型

【答案】马克思主义根据国家的经济基础和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利益来划分国家类型,按照这一标准,我们可以把人类有史以来的国家划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

义国家四种基本类型。

①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运用自己的政治权力实施奴隶主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维护奴隶主阶级政治特权地位和根本利益,压迫和剥削奴隶的政治组织。

②封建制国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压迫农民阶级的统治机器,因此,它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阶级的专政。

③资本主义国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专政,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产阶级的共同利益的工具。

④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它本质上维护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要求,而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

4. 亨廷顿

【答案】塞缪尔·亨廷顿(1927.4.18-2008.12.24),美国当代著名的国际政治理论家。他最著名的观点是有关于政治体系制度化的四个指标。按照西方政治学家的看法,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趋向,必须确立一个衡量座标。亨廷顿则特别强调政治制度化的作用。亨廷顿指出一种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可用四个指标来衡量:

①适应性,即政治体系能否应付环境不断变化的挑战,从而得以存活和延续;

②复杂性,即政治组织是否在结构上高度分化,并在功能上实施隶属关系明确、职责权限清晰的专门化分工;

③自主性,即政治系统能否独立于其他社会力量或社会活动而运作,程序合理,决策果断,令行禁止;

④内聚性,即政治体系是否具备共同意识,在总体上做到团结协作、步调统一。按照亨廷顿的理论逻辑,用上述指标来衡量,西方政治制度无疑是最完备、最成熟的理想模式。

5. 行为主义政治学

【答案】行为主义政治学是于行为主义方法相联系的。行为主义方法的主要特征是运用行为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影响人的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并力图从中找出人类政治行为的规律性。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采用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它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形成,二战以后迅速发展,在60年代发展到全盛时期,70年代开始走向衰落。

①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传统政治学所使用的制度研究方法和法律研究方法,只能研究政治现象的表面,而无法研究实际政治现象中的各种心理和文化因素,只有通过研究政治行为,才可能触及影响和导致产生政治现象的真正原因。行为主义政治学主要研究影响政治行为的各种因素和政治行为的规律性。

②行为主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作为解释人的政治行为的规律性的科学,它应该能够被经验地证明。人的行为不仅应包括一般的个体行为,也应包括团体、组织、集团、政府以及政治领导人的行为。

③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最大缺陷,就是单纯用现象调查的方法和计量方法来说明政治行为的动机和规律性,因而它不可能认识政治现象的实质。因为实证主义的调查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其根据只

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不同的阶级和个人具有小同的价值观念,人们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小可能离开某种价值判断,行为主义政治学宣称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结论是纯客观的,是没有任何价值色彩的,但这是根本不可能的。面对具有是非价值标准的政治现象而采取所谓的价值中立态度,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选择。

行为主义政治学发展到70年代以后,这种只重视量化研究而不重视定性研究的倾向终于发生了改变。西方政治学又开始重新转向对传统政治学研究方法的侧重。

二、简述题

6. 政治文化发展的因素。

【答案】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文化及其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

(1)就内部因素而言,经济、文化与宗教传统等都是需要加以考量的重要方面。正如马克思很早以前就指出的,人们的谋生方式(生产方式)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政府的形式,这是从静态方面说; 从动态方面来看,当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进化到工业社会,发展出一套复杂的工业体系的时候,它的文化与政治就需要相应的改变。因此,经济生产方式与经济发展水平对一个政治共同体政治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文化与宗教也影响着共同体成员的政治态度。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人们的政治态度就不同于西方基督教精神熏陶下的人们的政治态度。一个政治共同体的历史与传统,包括各种风俗、惯例等等也都影响着共同体成员的现时的政治态度和表现。

(2)从外部因素来说,主要是外来政治文化因素的进入,也是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或者说客位文化对主位文化的实际影响和作用力一式,视本土文化或者说主位文化的不同性质而有所不同。费正清、赖肖尔和克雷格在对中国和日本作了比较后提出,同样面临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挑战,“中国文明的全面内聚力和结构上的稳定,从根本上阻止了它对西方威胁迅速作出反应”。而与此相反,日本人倾向于靠谋求具体目标的办法来作出反应。费正清、赖肖尔和克雷格称明治时代的日本领导人为“实用主义者和功利主义者,准备采用任何看上去有用的技术、机构或思想意识”。结果,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完全文化”的性质因为抵制变革而最终不免导致崩溃,并通过激进和剧烈的变革导致建立革命的完全文化; 而日本政治文化的“工具性质”使其通过政治文化的不断变化从而保持其与不断变化的政治结构的和谐。

在内外两种因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一个政治共同体政治文化的变革和发展可能采取社会动员特别是教育的方式来进行。随着社会动员的加速和教育的发展,政治共同体成员狭隘和从属的特点可能会受到侵蚀,而对整个政治体系,对输入、输出和作为参加者的自我更有认识力,感情和估价更为积极肯定的倾向可能会出现,共同体的政治文化将由此得到发展。

7. 政治心理由哪些要素构成?

【答案】政治心理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其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等,而这些因素的综合,构成了社会成员的政治人格。政治心理一般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习俗和政治信念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