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组织行为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什么是冲突? 冲突与竟争有什么不同?

【答案】(1)冲突的定义

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单元在目标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从而产生心理上的或行为上的矛后。冲突的产生不仅会使个体体验到一种过分紧张的情绪,而且还会影响正常的群体内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一也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2)冲突和竟争不同

①冲突的对象是目标不同的另一方。

②竞争的双方则具有同一个目标,不需要发生势不两立的争夺。

如果双方都能从他们的竞争结果中获益,那么竞争就不大可能变为冲突。实质上,竞争和冲突的区别在于一方所采取的行动是否会影另一方目标的实现。这种区别表明,要想防止竞争演化为冲突,有效的管理策略是消除共同介入的机会。

2. 如何正确运用群体压力?

【答案】(1)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有时这种压力非常大,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社会心理学中把它叫做“顺从”或“从众”。群体施加压力的方式有四种:理智讨论、怀柔政策、铁腕政策和开除政策。正确运用群体压力,可以更好地发挥团体优势。

(2)群体压力影响社会从众行为,是一把双刃剑。正确运用群体压力,关键是管理好从众行为,趋利避害。

①把握引导和造成从众行为的技巧,不仅可以通过给予员工适当的压力,形成‘个积极向上、健康活泼、开拓进取的舆论氛围,而且可以树立典型的榜样人物,形成合力,同心协力为目标奋斗。 ②避免和消除消极从众,企业在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创造一种宽松的气氛,淡化群体规范的作用; 员工要提高个人的认知能力,增强自信心; 领导者要在舆论一边倒的情况下,敢于挺身而出。

(3)不能否认群体压力和顺从现象的存在,而且应当重视这一现象。一般来说,应避免采取群体压力的方式压制群体成员的独创精神,但也不能认为群体压力只有消极的作用,对于群体成员的不良行为给予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

二、简答题

3. 沟通有哪些类型?

【答案】沟通按照不同的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1)按照信息的流动方式,沟通可分为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

①正式沟通是由正式组织系统的渠道进行的沟通。它按信息的流向分类,又包括下行沟通、上行沟通、平行沟通。

a. 上行沟通。是指自上而下的沟通,即主管人员将指示传递给下属人员。

b. 下行沟通。是指自下而上的沟通,即下属向上级反映情况、问题,提出要求和建议等。

c. 平行沟通。又称横向沟通,是指在组织结构中处于同一层次的个人和群体之间进行的沟通。②非正式沟通是在组织正式规定的渠道之外进行的信息交流和传递。

(2)按照沟通方式,沟通可以分为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非言语沟通。

①书面沟通。是利用文字进行的沟通。

②口头沟通。是借助于口头语言进行的沟通。

③非言语沟通。通过身体动作、说话的语调或重音、面部表情以及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的身体距离来传递信

(3)按照沟通方向的可逆性,可以把沟通分为单向沟通和双向沟通。

①单向沟通。是指朝着一个方向的沟通。

②双向沟通。是指来回反馈式的沟通。

4. 试从三个方面说明组织行为学的新视角。

【答案】(1)交叉学科的新视角

①工业和组织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是目前组织行为学大厦的基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交叉学科在组织行为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有助于人们探索和发现更多组织行为的奥秘。

②交叉学科视角最明显的益处,是不同学科之间在思维方式上的互补。

(2)多层次的新视角

①经验告诉我们,站在不同的层次上面对同样的问题,可能得出的结论是非常不一样的。21世纪以来的组织行为学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地引入了多层次的新视角,包括个体和情境因素的互动效果,尤其是研究个体层面的问题时,考虑到了团队乃至组织因素的影响。

②这种跨层次的视角会加深人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

(3)复杂性的新视角

①人、群体和组织的行为往往是复杂的。近年来复杂性的视角也开始进入到组织行为学研究领域。 ②复杂性并不是指用很多的理论或因素去解释或预测某个组织行为,而是一种思想和方法上的更新。在研究复杂性的学者眼中,世界存在一些普遍性的法则,正是这些法则之间以及受这些法则支配的事物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这个世界演绎得五彩缤纷。在复杂性具体的应用中,常见的思想和方法包括人们常说的“老二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以及神经元网络方法、遗传算法等。

③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复杂性研究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以及社会科学的宏观领域取得了令人激动的成果,但是在组织行为学的应用中尚处在撇袱阶段。

5. 举例说明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既包括先天素质,也包括后天因素,主要指对先天素质产生影响作用的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等。实际上,能力就是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的结果。

(1)先天素质的影响

先天素质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点,它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它是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和物质基础。如孕妇的营养、疾病、药物和受到辐射等,都会给儿童的智力形成和发展带来危害。这些危害是先天因素造成的而非遗传因素。人的手指长短是由遗传决定的,手指长为学弹钢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但这不能决定将来就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因为成为钢琴家还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

(2)环境、教育对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

①产前环境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母亲怀孕期间服药、患病、大量吸烟、遭受过多的辐射、营养不良等,能造成染色体受损或影响胎儿细胞数量,使胎儿发育受到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出生后婴儿的智力发展。 ②早期环境的作用

在儿童成长的整个过程中,智力的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往往是先快后慢。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卢姆对近千人进行追踪研究后,提出这样的假说,即五岁前是儿童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③教育条件的影响

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歌德小时候,歌德的父亲就对他进行有计划多方面的教育,经常带他参观城市建筑物,并讲解城市的历史,以培养他对美的欣赏和历史的爱好; 他的母亲也常给他讲故事,每讲到关键之处便停下来,留给歌德去想象,待歌德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母亲再继续讲。歌德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这为他能成为世界著名的大诗人打下了基础。

(3)实践活动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人与客观现实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所特有的积极主动的运动形式。实践活动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比如油漆工在长期的工作中,辨别漆色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他们可以分辨的颜色达四五百种。

(4)其他个性因素的影响

环境和教育是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一个人要想发展能力,除必须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之外,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一一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即理想、兴趣及勤奋和不怕困难的意志力。许多学者和有成就的人指出,人的智慧同坚强的信念、崇高的理想联系在一起。没有理想和信念,发展能力就缺乏强大的动力:兴趣和爱好是促使人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