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党性原则
【答案】党性原则是指共产党员在党的实际活动中坚持党性必须坚持的原则,在新闻中具体表现为:站在本阶级的立场上,宣传本阶级的立场观点,遵循本阶级的路线、方针和新闻政策去报道新闻,引导舆论,形成对本阶级有利的舆论环境。这一党性原则也顺理成章地对新闻采访活动产生制约和影响。
2. 空白
【答案】空白,是一切平面造型作品中的特殊因素,‘自是指画面中处于背景位置、实体对象之间的单一色调的空隙。在电视新闻画面中,落在清晰范围之外,失去了原有实体形态的天空、大地、水面及一切景物,由于其色调的单一,都可视之为“空白”。空白是一条无形的纽带,使画面内各个实体因素之间沟通联系,成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空白在画面中的运用,可以突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人物思想动态和意境的描绘,给物体带来动向、动势,使画面充满可感的情绪。
3. 电视经济新闻
【答案】电视经济新闻是电视媒体对国家、群体、个体的经济活动重要事实的及时报道。通过电视经济新闻传播信息,推动经济生活和引导民众从经济发展中展望美好的生活,己成为一切新闻单位的重要任务。作为时效快、覆盖面宽的电视新闻,对于经济新闻的报道,更是重任在肩。经济新闻在我国的各种新闻传播媒介中都占有十分显著的位置,这是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特定条件所决定的。
4. 同期声
【答案】同期声是指记者随同画面一起在现场摄录下的声音,它包括现场的采访声和背景环境里的各种声音。运用同期声,已经是电视新闻界一个不可缺少的共用操作手段。特别是在“纪实性手法”流行之后,大量地运用现场纪实的手法,获得现场真实的、未经剪辑的画面和未经处理的同期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5. 现场语言
【答案】现场语言是指新闻现场有实质内容的语言声音(音响)。这类声音包括新闻人物的讲话、发言,与新闻记者的对话,以及记者的现场叙述等内容。现场语言的成功运用,可以形成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感,从而提高观众对于新闻传播的参与性(当然是心理参与)。现场语言的
运用,限制了画面的时空位置,不仅加强了地位感、真实感,而且可以防止因随意挪动画面而产生的失实现象。现场语言的运用要注意“度”的把握,控制好时间节奏。
二、简答题
6. 举例说明一些新闻作品写得不好,是新闻采访不成功造成的。
【答案】文学家靠形象感人,哲学家靠理论服人,记者靠传播事实说服、打动、启发人。记者是和事实打交道的。记者发现事实、弄清事实、反映事实,这就决定记者要有老老实实、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在新闻采访上下功夫,为写好新闻报道打好坚实的基础。不少新闻作品之所以失败,其根本的原因是采访造成的。
(1)新闻作品中信息量少。新闻活动实际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新闻现象主要是一种传播正确、和谐和有效的信息的艺术。”当然,新闻并不等于信息,但新闻必须以传播客观世界最新变化的信息为主要特征。一些记者由于在报道过程中,没有采访或只进行肤浅的采访,造成新闻作品信息含量很少,显得十分单薄。如有的记者根本不出席会议,或即使出席会议,事先也不解背景材料,在会场上也不认真听、不仔细看、不动脑筋,写报道只把时间、地点、出席人物、会议主题罗列出来就完事。这样当然无法写出有大量新信息的会议新闻。
(2)新闻作品中材料一般,很零乱,缺乏有机组织和一个突出的中心。其主要的原因,是采访不成功。记者缺乏全局观念,
没有对事物有一个透彻深入的解,不能把握新闻事实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因而报道停留在表面上。
(3)报道片面、不真实。原因是记者在采访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采访不深不透。新闻失实存在两种J 清况,一种是无意失实,一种是有意失实。有意失实是记者思想作风上的问题,而造成更为大量存在的无意失实的原因,采访环节上出差错是主要因素。如采访中不认真解情况,偏听偏信,采访的面不广,只解到片面情况,采访作风不深入,只看到表面而被假象所迷惑等等。
(4)有的新闻报道只有观点和结果,缺乏中间那部分让人信服的、活生生的发展变化的事实材料,作品显得平淡、干巴、无力。其原因就在于记者满足于现成的或易于获得的材料,而没有深入采访和细致采访。
(5)新闻报道中套话、空话、大话太多。原因也是采访不仔细。记者采访不细致,得到的材料不多,没有生动感人的素材,只好拿一些人云亦云的话来滥竿充数,抓不住具有新闻价值的细节,只好去搞概念游戏,说空话,堆概念。
7. 倾听在记者的采访工作中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答案】倾听在采访中的意义和作用有:
(1)从倾听中获取新闻线索。
新闻线索是己经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的讯息和信号,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它同时又称“采访的力一向”,指记者沿这条途径与新闻人物和事物发生接触。
(2)从倾听中获取主要新闻事实。
倾听在采访中尤其是在时间差不为零的情况下获取符号信息的作用更是无与伦比。这里对时间差不为零的情况进行分类,以期对新闻采访实际操作有所裨益。任何一个事物、事件都以各种不同方式呈现其性质,捕捉住其最关键最具新闻价值的性质,最见记者的新闻敏感和功力,有时,声响正是“最关键最具新闻价值”的性质。所以,即使在时间差为零的现场采访情况下,倾听仍是获取主要事实的主要途径之一。
(3)从倾听中捕捉生动细节。
细节能具体生动地反映出事物的特征,刻画出人物的个性,增强艺术感染力,细节往往起着以一当十、点石成金的作用。新闻往往也通过精心选择的细节来反映事物特征,突出报道主题。注意倾听、善于倾听,正是在新闻采访中捕捉生动细节的重要途径。
(4)通过倾听获取采访对象的个性语言。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俗话说“事”在“人”为,所以大部分新闻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新闻人物。一篇好的新闻不仅要见事还要见人。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语言,把握住一个人独特的个性语言,就把握住了一个人的性格、身份等特点,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总之,在采访中注意捕捉采访对象各具特色的个性语言,使采访对象在新闻作品中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是每一个新闻记者必须认真学习与掌握的技巧。
8. 为什么说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
【答案】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的基本功,这是因为:
(1)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工作的第‘步,是新闻报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和关键的环节。新闻采访在整个新闻事业中,占据着头等重要的地位。
(2)新闻记者的工作就是把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从大量普通事实中筛选出来,通过新闻创作形成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就是新闻采访。只有通过采访,才能在最初的信息采集中把散落的珍珠重新串通,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
(3)有些人对采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写得好,采访进行得好不好无关紧要,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念。只有采访充分、扎实,才能水到渠成写出好的新闻作品; 采访不成功,再怎么能写,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大量新闻实践证明,只有记者善于采访到有重大新闻价值的新闻素材,才能在此基础上为好新闻的产生创造条件。如果记者不能运用各种采访艺术去发现和捕捉有价值的新闻材料,那当然写不出好新闻。由此可见,学会灵活运用采访艺术,是新闻记者从事新闻报道工作的基本条件。
9. 记者在采访中提问有哪些主要方法?
【答案】提问,是针对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而采用的不同谈话方式,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访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掌握一些提问基本方法是很有必要的。(1)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法
即直接向采访对象提出需要回答的问题,请求答复,不搞不必要的客套与寒暄,不绕圈子,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