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620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选择题
1.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
A. 内部动机
B. 外部动机
C. 社会交往动机
D. 自我提高动机。
【考点】学习动机类型。
【答案】A
【解析】此题是对学习动机的分类的考查。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成分,可分为认知动机、自我提高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其中,社会交往动机和自我提高动机属于外部动机,认知动机属于内部动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的是学生的好学和乐学等认知动机。另外,学习动机还可以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来分成:近景的直接动机和远景的间接动机; 第三种,就是奥苏贝尔将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因自己的学业而获得相应地位的需要)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
2. 形象联想、谐音法这些学习策略又常常被称为( )。
A. 记忆术
B. 元认知
C. 产生武
D. 认知技能
【答案】A
3. 强凋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与情境性的理论是( )。
A. 格式塔的顿悟说
B. 认知发现理论
C. 认知同化理论
D. 认知建构理论
【答案】D
4. 下列不属于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 学习材料必须是无意义材料
B. 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
C. 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学习的心向
D.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
【答案】A
5.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
A. 测验法
B. 观察法
C. 实验法
D. 调查法
【答案】B
6. ( )是新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A. 皮亚杰
B. 弗洛伊德
C. 华生
D. 埃里克森
【答案】D
7. 阅读完某段文章后,学生问自己:“我理解了吗? ”“这一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我能记住吗? ”这是属于( )。
A. 概括策略的应用
B. 元认知策略的应用
C. 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
D. 问题解决策略的应用
【答案】B
8. 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由4个过程组成,其中( )过程是观察学习的中心环节。
A. 注意
B. 动作再现
C. 保持
D. 动机
【答案】B
9. 有些低年级学生在应用题学习中,一看到有“X 比X 多”的条件就采用加法进行计算,很多时候会出现错误。这是一种( )现象。
A. 正迁移
B. 负迁移
C. 普遍迁移
D. 垂直迁移
【答案】B
10.当儿童改正了不认真做作业的行为后,家长取消了不准看动画片的禁令。这种做法属于( )。
A. 正强化
B. 负强化
C. 正惩罚
D. 负惩罚
【答案】B
【解析】强化又称“阳性强化”。个体做出某种行为或反应,随后或同时得到某种奖励,从而使行为或反应强度、概率或速度增加的过程。负强化主要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小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不准看动画片对儿童来说是仄恶的刺激,当儿童能够认真完成作业时,家长就取向了这个仄恶刺激来增加幼儿以后认真完成作业的频率,因此,属于负强化。
二、简答题
11.个体发展的含义
【答案】(1)个体的生理发展
个体的生理发展又称为生物因素的发展,即个体活动的生理调节机制方面的变化。生物因素包括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这些生物因素与构成人类个体的特殊的生命物质直接相连,属于人类个体的自然实体方面的变化。
人类个体的生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体生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卵子受精开始到出生、成长直至死亡为止这一过程中的生理因素的变化。狭义的个体生理发展指人类个体出生时起到生理上发育成成人的过程中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成熟变化。
(2)个体的心理发展
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活动的心理调节机制方面的变化。个体的心理调节机制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心理因素构成,其中包括活动的发生机制(即动机因素,包括认识与情感)、动作进行的监控机制(即内外反馈)以及作为个体心理特性(能力与品德)的内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