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611行政管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政府公共关系的任务。

【答案】政府公共关系特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传播沟通方法,促进政府与公众间相互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管理活动。其任务:

(1)把握公众舆论,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在行政管理中,公众舆论影响着行政决策及其实施。政府公关部门需做大量的工作,以把握舆论动向,避免舆论的自发性和盲日性,引导舆论气氛健康发展。具体包括:

①了解舆论。政府公关部门要了解舆论产生的全过程,把群众的意见、愿望和呼声集中,从中发现问题,作为决策依据。

②引导舆论。舆论导向是对某些舆论成分加以疏导,分析产生的背景,消除成为隐患的原因,使舆论朝正确方向发展。实践证明,坚持以正面传播为主并与国家大政方针保持一致,才能正确发挥引导作用。

③回应舆论。最好的舆论回应方式是行动,只有认真地纠正错误政策或行为,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在群众中重新建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④完善舆论。完善舆论是政府有了好形象和声誉后,注意完善自身行为,创立更高美誉度。完善舆论不是只讲好话。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并不排斥严肃认真的批评。

(2)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满足公众知情权,争取公众了解和支持

政务公开中的政务专指不受国家保密条例约束的政府公务。要让公众正确地了解政府,减少隔阂与猜忌,就必须做到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具体措施为:

①政府公关要加强政府机构的对外信息发布工作。政府要通过公开的、制度化的传播渠道,尽可能及时、准确地将有关政策、措施公诸于众。

②政府公关要公开办事程序。当前主要应该完善听证制度,使听证程序逐步规范化、法制化。

(3)开展社会沟通,建立完善有效的渠道,缩短公众与政府的距离

①从思想层次看,社会越开放,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越显得重要,只有树立强烈的沟通意识,才会有自觉沟通行为。

②从行为层次看,要坚持开展一些卓有成效的社会沟通活动:社会协商对话、公众咨询活动、政府机构开放接待日、推动政府上网工程建设。

③政府也可以推出一些新的行政程序来赢得公众的支持和认同,如“电子听证会’夕、专题网站等。

(4)多办实事,协调内部外部关系,创造“人和,,的行政环境

①从外部来讲,政府公关理所当然要做到:

a. 要有群众观念,时刻注意把群众意见最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办实事的重点,

限期解决,取信十民。

b. 改进政府某些不合理、不适当的行为模式。

c. 经常深入实际,及时捕捉典型事例,把握公众需要的脉搏。

②从内部来讲,主要是做公务员的信息沟通工作; 政府内部公共关系要为公务员多做实事; 在机构改革、人员分流的过程中处理好行政工作人员“走与留”的问题。

2. 理解公共行政的“公共”二字的含义、“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异同。

【答案】(1)公共行政的“公共”二字的含义

“公共行政,,是公共行政学中的专门术语,由于在“行政,,前面加了“公共”二字,使“行政”本身的含义更为丰富。

①和私人行政相区别。“公共”是相对于“赢利的,,、“私人的”或“企业的”行政来说的,亦即强调执行行政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公共(Public )部门或公共服务机构,而不是私人企业或私人机构。

②明确行政活动的目的和性质。公共行政的目的和性质主要是为公众(Public )提供服务。 ③强调行政所负的社会(society )责任和义务。行政活动的目的和性质决定了它应负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其工作绩效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作标准,而必须用服务数量、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等多种尺度作标准。

④强调公众的(Public )参与性。行政的整个活动过程和广大公众的利益有密切联系,主要表现在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影响、通过立法、司法机构对政府行为的约束及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活动的舆论监督等各个方面。

⑤强调行政活动的公开性(Public )。公开性一方面说明行政官员的工作要有透明度,让公众知晓,另一方面说明要让立法机关、司法机关、新闻媒介和各种公众了解主要的行政工作,并随时接受检查、调查和监督。因此“公共行政”一词本身的含义比“行政”一词要丰富得多。

(2)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异同

①在广义上,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二者是相等的,都可以理解为公共部门对公共事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主要是包括政府公共管理)。即二者的外延是一致的。

学界所称的公共行政,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指政府对自身事务的管理; 后者指政府对包括自身事务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同样,公共管理,亦可以认为只是行政学意义上的概念。在最广泛范围内,公共管理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不同的层次。宏观层面的公共管理,指的是政治学(价值)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即政治学所研究的国家治理或政治管理。可见,管理公共事务是政治的本义,就是政治层面的公共管理。中观层面的公共管理是纯粹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即与政治统治相分离的公共管理活动。在政治行政二分法下,公共行政或公共管理,都是公共部门管理的具体模式。在微观层面上,公共管理重点是解决管理技术和方法问题,新公共管理更多地在这一范畴内体现出来。通常所说的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管理具有相通性,大概也是基于这层意思而言的。

②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在狄义上被用来指公共部门管理的两种不同模式。

a. 理论界倾向于把公共行政看成是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活动,在国内也被称为行政管理。因此公共行政是指政府对国家、社会及自身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由于公共行政是政府独特的管理活动,它必然与政府的本质特性密不可分。有学者指出,“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管理,行政是与国家的产生联系一起的,是有了国家才出现了行政,即行其政事”。由于现代政府是公众权力的执行者,承担着建立在委托一代理关系上的管理人角色,因而如何保持公众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及公众利益最大化是政府管理或公共行政必须考虑的问题。公共行政欲达到上述目标,在管理中体现政府公共部门“公共性”就是核心要素。事实上,无论从公共行政主体还是管理手段上看,公共行政的本质必然是“公共的”管理活动。

b. “公共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满足公众的利益需求,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各种社会事务所实施的有效管理。它强调的是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而弱化了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因此,公共管理的着眼点应该是社会事务的管理,社会性是公共管理的内涵。原因在于:第一,公共管理主体的社会性内涵。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国家、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国家存在于社会之中,以社会的存在为基础; 政府是国家的伴生物,政府的生命力来自于它的社会服务作用; 社会公共组织本身就是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第二,公共管理对象的社会性内涵。公共管理的对象就是社会(广义的社会)公共事务,而公共事务的公共性和社会性在这里是同义语。第三,社会性是公共管理活动和过程的共同性内涵和基础性内涵。基于此,国内有学者认为,“推行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开展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更大的意义在于推进公共管理社会化”。

3. 简述精干效益原则的基本内容。

【答案】精干效能原则的基本内容有:

(1)机构设置要合理精干。合理性表明政府规模要合理适度,符合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 精干意味着设置最低限量的机构和最低限量的职位,可设可不设的机构和职位坚决不设,实设机构和职位要有科学依据。

(2)人员编制要合理精干。人员编制数量必须根据工作任务多少、管辖范围大小、工作难易程度等科学地加以限定,坚持因事择人,防止因人设事,做到事得其人,适才适所,以最少的人力投入,取得最大的效能。

(3)坚持效能至上。效能是行政组织内部的行政效率和外部的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效能至上表明行政组织机构的增设和废止,要以效能高低为取舍标准; 同时,在组织运行过程中,要把整体效能放在首位,注意组织内部的纵向和横向协调与功能整合。(4)建立廉价负责的政府。行政组织的物质基础是行政经费,它自身不创造价值,行政经费是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的财政拨款,来自于劳动人民创造的价值。因此,行政经费支出越多,表明政府的行政服务就越昂贵,反之,行政服务就越廉价。廉价的政府是人民所需要的政府,是向人民负责的政府。

4. 简述编制管理的作用。

【答案】编制管理的作用主要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