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教育学院445汉语国际教育基础[专业硕士]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填空题
1. 改革文学中,蒋子龙的小说______塑造了乔光朴的形象。
【答案】《乔厂长上任记》
【解析】《乔厂长上任记》讲述了电器公司经理乔光朴主动要求到机电厂任厂长,通过改革以改变该厂落后面貌的故事。上任后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生产局面迅速改观。但他也受到各种阻挠,一度陷于内外交困的境地。然而,在领导和群众支持下,他对改革依然充满信心。
2. 1978年______的创作,标志着潜藏于地下的、即被人们称为“朦胧诗派”的现代诗潮一次公开的集体亮相:这一诗歌群体刚在文坛出现,就引起了轩然大波。
【答案】《今天》
【解析】《今天》1978年12月创刊于北京,由北岛、芒克等主编的,共出版9期。它发表了食指、芒克、北岛、方含、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严力等的写于“文革”期间和写于当时的作品。不少作品后来被看做是月蒙胧诗的代表作。
3. 1978年4月30日,《文汇报》刊出艾青复出后的第一首短诗______。
【答案】《红旗》
【解析】文革结束后,艾青复出写诗。1978年4月30日,《文汇报》刊出艾青复出后的第一首短诗《红旗》,立即引起全国的关注和反响。
4. 胡风创作于1949年至1951年的大型交响乐式的长诗是______。
【答案】《时问开始了》
【解析】总题为《时间开始了》的长诗由三千多行的“英雄史诗五部曲”组成,分为《欢乐颂》《光荣赞》《青春颂》《安魂曲》《胜利颂》。长诗热烈地赞颂了解放区、毛泽东和新中国的诞生。
二、论述题
5. 鲁迅的《狂人日记》和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都是以“非常态人物”为主人公的,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说明其成因。
【答案】鲁迅和余华都看到了异化人性的本质并通过不加掩饰的方式向人们展示黑暗的现实和丑陋的人性,形成了对暴力与疯人的书写。
(1)鲁迅的《狂人日记》和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两部作品中都有关于疯人的书写。然而虽然同样是书写疯人的作品,但两者也有不同之处,两者之间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①《狂人日记》里“狂人”是鲁迅战斗精神的代表
《狂人日记》里的“狂人”是有过发狂记录的人,他的疯狂在文本中有清楚鲜明的表现,他虽然没有精神患者的病症却因为觉醒、反叛、抗争,被世俗者看作是狂人。狂人的形象是鲁迅战斗精神的代表,狂人反省到“自己也曾吃过人的肉”并冒着被吃的危险,“诅咒”和“劝转”“吃人的人”,虽被按住了口,还依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这是对历史和现实做出思索的结果,与鲁迅早期呼唤的独自觉醒的“精神界战士”相契合。狂人躬行他先前所憎恶和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拜、主张的一切,这是超越同时代知识分子的做法,代表着包括作者在内所有知识分子所面临的困境,并用实际行动实践着鲁迅宁愿投身于“混战”中也不可止步于前的战斗精神。
②《四月三日事件》里“狂人”是余华彻底的怀疑精神的代表
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同样写了一个类似于“狂人”的患迫害狂的青年,他同样感到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同学,街上的陌生人,店里的营业员以及他的邻居、父母亲,都憎恶他和想迫害他; 同样认为所有的人都已经联合起来,要在四月三日这一天对他采取行动,这行动的目的是让车撞死他。总之,是要置他于死地; 他也同样坚信这行动的主谋是他的亲人——父母。余华借狂人来怀疑世界,包括亲情。余华笔下的狂人,他的怀疑与否定精神弥足珍贵,但在叙述中为了突出疯人的特质而动用超过审美底线的残忍、变态和恶心的表达。他的疯子的行为已经超越了常规,戳穿了理性范畴下隐藏的非理性的“恶”的真实,是余华彻底的怀疑精神的代表。
(2)《狂人日记》和《四月三日事件》中“非常态人物”之间的差异的成因
①《狂人日记》中的“疯”是源于新旧文化价值的对立
鲁迅小说中的“疯”是源于新旧文化价值的对立,疯子代表着新的价值体系所折射出的反省和先觉的火光。借助狂人的思维来对抗旧的社会制度是一种无奈,狂人勇于向仁义道德挑战,宁可被视为异类、疯子也坚守自己破除旧观念,追求真理的信念。但是这先觉者还只是先行的个体,并未得到广泛的认同与关注,所以“狂人”最后的出路是和常人和好,接受治疗,再回到现实的社会秩序中去,并“已赴某地候补”。鲁迅的疯人最终只是悲壮的英雄,暗含着无奈和苦闷。
②《四月三日事件》里的“疯”源于西方现代派小说的影响
《四月三日事件》里的“疯”集中了人性中阴暗、丑陋、非理性的一面,通过对这一区域的描写,余华告诉人们这也是“现实一种”,它是“用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无同一性理论”来取代人的视角之后的后人道主义眼中的人性现实。但是,余华的叙述充满了超过审美底线的残忍、变态等非理性因素,这与余华受西方现代派小说家如卡夫卡、博尔赫斯的影响有关,他塑造的疯子也是疯人的异化。
总之,余华缺少鲁迅洞察人性的深度和剖析精神实质的能力,但余华却一直是在鲁迅开辟的狂人之路上辛苦跋涉,并通过异化疯人的广泛存在显示了社会结构的精种暴力机制,这也是余华承接鲁迅精神和阴冷风格的表现。
6. 试论迟子建小说创作。
【答案】迟子建是当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大多以东北农村小镇乡土故人为追忆和书写的对象,用独特的体验构建出一个异彩纷呈的瑰丽世界,描绘一幅幅奇异的北国风情画卷。代表作有《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树下》《原始风景》《晨钟响彻黄昏》《雾月牛栏》等。她宁静而又理性的创作态度在当代女性作家中极具个性,其小说创作有以下特征:
(1)小说创作的视角
迟子建在小说叙事策略的选取与意义表达上采取了儿童或者少年的叙述角度,以此作为切入现实世界的依据,体现了她在一种纯真心理状态下对于生命的体认。同时,她又以女性特有的心智结构以及女性与生俱来的母性,通过对日常细碎事物的描摹,在对自然诗意生命本能的眷恋与追寻中,展现人物丰富而敏感的心理世界和挣扎的脆弱的灵魂,从而使艺术视角穿越了历史回归到心灵本真的境地。
儿童视角作为一种叙述视角,在作家这里形成了特有的价值取向和审美风格,即使是一些与儿童生活无关的作品,迟子建也喜欢选择一些具有儿童气质的弱者或傻子的视角作为叙述角度,这些都使得作品充满一种浓郁的童话色彩与天真淳朴的气息。如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说《雾月牛栏》中的主人公痴呆儿宝坠,是未长大的少年,其在文本叙事进程中与儿童视角有大致相同的功能。
(2)小说创作的风格
迟子建的小说充满了地域色彩与自然之美。从迟子建的众多作品里我们都可以切身感受到那股东北人民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古老黑土地上所散发出的芬芳。作家引领读者重返质朴丰润的大自然,面向自然、敞开心扉,在与自然的交流中获得宽厚的关爱,同时也体验到与自然共存的莫大喜悦,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这个美好的世界,以平和的心境去看待生死与功名。迟子建在对民间的持续关照中特别看重风俗和神话传说,在她的很多作品里都有对民间习俗的精彩描绘和对民间文化的真诚书写,她对它们有种特别的迷恋和信仰。
在作品《白雪的墓园》中”我”与父亲的相见,那种感觉何等真切,”每到腊月二十七我们便到墓园地请父亲回家过年,非常喜欢的父亲也会在家里通宵逗着小外孙玩,直到大年初三我们再把父亲送回去。”作家把失去亲人的悲痛化作另一种情感表达,在这里没有悲伤,没有泪水,有的只是脉脉温情的流注。人的生命是伟大的也是渺小的,人生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但是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人间情爱不会改变。那片黑土地上人们在冰天雪地里寻找着生命的奇迹,丰富着自己的情感体认。大自然的精神启示着人的生命意识,这一切都在作家的作品里得到有力的彰显。
(3)小说创作的立场
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坚持民间立场和女性立场,充满了底层关怀。她以一个纯真女子的目光去打量小说里女主人公的命运,去讲述那些令人心酸的故事,运用自己的一套话语系统和修辞策略,在单纯明快的童话情节中渗透出强烈的人文关怀。
小说创作的立场在她的以女性为主人公的一些作品中表现得尤其明显。如《原始风景》里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