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改进的理据与策略研究

关键词:中小学、班级组织、班级管理、班级管理体制

  摘要

本文对我国中小学班级组织体制和组织形式做了系统分析,并提出了改进策略。研究这一问题的出发点是,班级组织自夸美纽斯总结形成后,一直是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解放后,我国在学习和借鉴苏联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完善了班级组织体制班主任负责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中小学班级组织又做了许多改革尝试。有些中学尝试了选课制和走班制的管理机制,并尝试组建弹性班、教学班、同质班,探讨弹性班与刚性班、教学班与行政班、同质班与异质班的关系。有些小学和学前班开始试行小班制组织和全纳教育班组织。在组织管理体制上,针对班主任负责制的弊端,有些中学又试验了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班主任与导师双向负责制。这些改革说明,班级组织问题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小学许多改革,如课程改革、教学方式改革、德育模式改革等都涉及到班级组织体制和形式的改进。那么如何更好地引领中小学班级组织改革发展,提高班级组织效能,为中小学其他改革和学生发展创造条件,需要从理论上对班级组织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经验进行系统梳理,揭示利弊,分析原因,提出今后改进策略。
班级组织体制和形式的设置和改进涉及到参照系,既班级组织依据什么原理、理由、目标来改进。本研究首先剖析了班级组织改进的理据,认为,班级组织改进的理据主要有班级组织属性和班级组织规模两个方面。班级组织属性指的是班级组织自身,即本体依据。具体包括社会组织系统属性、社会集体属性、社会群体属性三个方面。并且,这些属性随着班级组织和外围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主要表现在学段变化导致班级组织属性变化、班级组织发展导致班级组织属性变化、教育教学改革导致班级组织属性变化。另外,班级组织内部的社会关系,如师生关系、学员关系的状态也会引起班级组织属性变化。班级规模指的是一个班级能容纳的学生数量。它不仅涉及到班级,乃至整个学校,甚至一个区域的教育投入的经济性,更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发展水平。班级组织规模设置既不能单纯考虑教育投入的经济效能问题,也不能超出经济基础条件而单纯考虑发学生展要求,要综合考虑并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点。社会为教育提供的投入和学生发展要求都是随着社会和教育自身的发展而变化的,这个平衡点,即适宜的班级规模也是不断变化的。
根据两个理据,本研究系统分析了班级组织体制和班级组织形式的设置和改进策略。在班级组织体制上,重点分析了班主任负责制、班级教育小组集体负责制、班主任与导师双向负责制的利弊和改进策略。在班级组织形式上,重点分析了弹性班与刚性班、教学班与行政班、同质班与异质班、全纳教育班、小班制等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试点的经验、不足和今后的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