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刘志丹》文案”研究

关键词:《刘志丹》,文案 ,西北历史,文艺与政治

  摘要


小说《刘志丹》是陕北革命根据地原领导人刘志丹的弟媳李建彤在1962年完成的一本传记小说,却在1962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被毛泽东定性为反党小说,称其“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从此经历了漫长的审查过程,并在审查中株连了数万人,在平反后又数度被禁。从小说文本本身来看,并没有特别出色的地方,一位延安鲁艺音乐系的出身的文艺工作者,一本集体创作和个人创作结合的小说,却因宣传西北革命的领袖而被打成“反党小说”,这无疑是十分奇怪的。这种现象本身包含着复杂的历史内容。本文试图深入历史去考察文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以现在的眼光对历史进行关照,摆脱以政治的图解方式来对文案的成因进行分析。
《刘志丹》文本与刘志丹本人以及西北党争有非常大的关联。正是西北党史中的“三嘉塬缴枪事件”、“陕北肃反”、“西北局高干会议”等一系列政治事件,使得刘志丹和小说《刘志丹》始终处于陕北党史及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央。无法脱离出去。因此,较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陕北党史的相关资料是读懂《刘志丹》文案的基础。不了解陕北的历史,就无法准确全面地了解《刘志丹》以及因此产生的矛盾。
然而,《刘志丹》文案的产生,又不是必然的。陕北党史上的矛盾纠葛,并不必然导致《刘志丹》文案的必然产生。文案的形成,其实同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政治与文艺的畸形关系有重大关系。政治主导文艺的生产过程,甚至是批评和接受过程,使得文艺的政治化图解成为文学批评的主流。正是在这样的意识形态环境下,小说《刘志丹》一诞生,就被政治家进行了政治化的解读和政治化处理,最终为了满足意识形态斗争的需要而被铸成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大文字狱。
本文对于以往研究的较大突破主要有三点。第一, 阅读大量史料,深入研究了陕北党历史的矛盾,将围绕刘志丹的陕北党史的相关问题同小说《刘志丹》联系在一起,解读《刘志丹》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第二,对《刘志丹》作者李建彤的生平做了较为精细的挖掘,探究小说《刘志丹》产生的动因,并探究李建彤的思想历程对小说《刘志丹》创作的影响。第三、将《刘志丹》文案的产生原因放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乃至中共意识形态斗争的背景下,寻找《刘志丹》文案的成因并简要叙述了《刘志丹》文案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