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705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

【答案】(1)新事物和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2)区别新事物和旧事物

①不能根据它在时间上出现的先后,新事物是新产生的,但新产生的不一定是新事物。

②不能根据它的形式是否新奇,是否具有新特点,形式新奇和具有新特点的事物,未必有强大的生命力,不一定是新事物。

③不能根据它的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善,因为新事物在刚产生时,往往是弱小的、不完善的,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较完善,需要经过一个发展过程。

总之,判断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必须从本质上把握,不能仅从表面上看。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2. 简述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缺陷。

【答案】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这是正确的; 但旧唯物主义主张认识是直观的被动的反映,是错误的。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它把主体理解为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只是反映世界的人,离开了实践考察认识问题。把客体仅仅理解为认识的对象,不懂得主体是积极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没有看到客体还是实践的对象; 只看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关系,看不到二者之间的实践关系,因而看不到主体对客体的能动作用。把认识看成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2)旧唯物主义认识论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缺乏辩证法的观点,把认识看成是一个从客体到主体的单向过程,并且是一次完成的。

(3)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因而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了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认识论的伟大变革,是科学的认识论。

3.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在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的活动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从量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在任何时候,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要成员。从质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

(1)人民群众的构成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及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形态、阶级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不同,人民群众有不同的内容。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剥削阶级及其成员,也可能成为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在当代,一切赞成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及赞成“一国两制”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集中体现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类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的承担者,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劳动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造生产工具,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增长。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都是建立在劳动群众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基础之上的。劳动群众在物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则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在哲学、科学和文艺等领域里,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对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都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对精神财富的创造,突出地表现在他们对生活素材进行加工从而提供丰富的初成品,成为许多伟大的艺术作品的直接依据。人民群众对精神财富的创造所起的作用,还表现在他们直接创造出无数优秀的精神产品。

③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在社会变革时期,人民群众决定社会发展前途的巨大作用就突出地显示出来。人类历史表明,人民群众的斗争始终是推翻旧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决定性的社会变革力量。人心所向体现了时代的变革要求,代表了历史发展的主流,预示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

总之,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结果,是人民群众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正是人民群众世世代代的实践活动创造着历史,推动着社会前进,并最终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4. 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哪些内容?

【答案】生产力系统的独立的实体性因素是以物质实体的形式相对独立存在的因素,包括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1)劳动者

生产力中的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它既包括体力劳动者,又包括物质生产领域的脑力劳动者。劳动者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包括体力和智力两个方面。

(2)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用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生产工具是劳动资料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同时劳动资料还包括生产的运输设备、灌溉设备、仓储设备、包装设备、劳动对象的容器等。在现代化生产中,

生产的动力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信息传递系统,在劳动资料中占有重要地位。

(3)劳动对象

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加工的东西。劳动对象分为两大类:

①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如矿藏、原始森林、空气等等;

②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如做衣服用的布,炼钢用的铁等等。经过劳动加工的劳动对象叫原料。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区分具有一定的相对性。一个物件在某一生产过程中是劳动资料,在另一生产过程中就可能成为劳动对象; 还有些物件,在同一生产过程中,既是劳动资料,又是劳动对象。某一物件到底是劳动资料还是劳动对象,或者兼是二者,应该根据它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实际作用而定。

5. 真理的具体性

【答案】真理的具体性是指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它就不再是真理。

(1)黑格尔的观点

脱离条件的抽象真理是不存在的。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批评了抽象真理的观点,明确提出了具体真理的概念,并认为如果真理是抽象的,则它就是不真的,健康的人类理性趋向于具体的东西。黑格尔认为具体真理是理性的要求,是绝对观念的要求,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但他明确了真理的条件性,肯定了真理的具体性。

(2)马克思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吸收了黑格尔有关具体真理的思想,从认识论与辩证法统一的高度揭示了真理的具体性。真理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是主观和客观在一定具体范围内和一定具体条件下的统一。经过科学抽象的真理,是反映了事物的条件及其发展变化的真理,不是僵死的教条,不是孤立的抽象的公式,而是具体真理。

具体真理是一定条件下的真理,这并不是否定真理的普遍性。任何真理都有普遍性,只是这种普遍性是有其条件和范围的,是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的普遍性。只要具备一定条件,它就是正确的、普遍适用的。具体真理是包含着具体历史条件的丰富的普遍性。

6.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高度统一?

【答案】(1)旧唯物主义哲学

①旧唯物主义哲学在自然观方面,承认“物质的自然”,在对自然事物的说明中坚持了客观性原则,即把自然事物理解为独立于人的精神的客观存在。

②旧唯物主义哲学在历史观方面,由于旧唯物主义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不能坚持客观原则,把历史过程理解为一种主观的存在,进而将人类历史变为所谓“精神的历史”。

以上造成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对立,使旧唯物主义成为“半截子”的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