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哲学)学院68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析“意识形态”概念。
【答案】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次使用意识形态一词。
(1)内容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在多种含义上被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法律思想是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机制进行理论概括的意识形态。
②道德是通过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力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
③艺术是用形象表达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表达人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的意识形态,包括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等,其特点就在于具体的形象性。
④宗教是一种信仰和崇拜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或境界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⑤哲学是对人与世界关系进行总体性把握,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最一般关系,是以最抽象、最普遍的形式出现的意识形态。
(2)意识形态的分类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在同一阶级社会中往往存在着廿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①反映现实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在现实社会中已被消灭或正在被消灭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③反映现实社会中正在成长着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其中,反映和维护现存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在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并在文化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这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直接决定着文化结构的性质,并成为该社会的精神标志。
(3)评述各种意识形态都是对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们反映的形式不同,同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不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不同。各种意识形态在内容上相互补允、相互渗透,在形式上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观念形态文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2. 如何理解马克思曾指出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答案】“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过的观点。这句话主要体现了哲学的时代性和功能性两个方面的内容。
(1)时代性
①任何哲学理论的产生尽管离不开创立这种哲学的哲学家个人,但从根本上说来,是与它产生的那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条件分不开的;
②它同那个时代的需要密切相关。虽然有些哲学体系中包含某些编造和冥想的成分,但从这种哲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它的内容和价值取向来看,都离不开产生它的那个时代。
(2)功能性
①哲学作为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性的理论反映,提供了一个哲学意义上的包括人在内的世界途径,即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②哲学作为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是人们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 ③哲学具有一种独特的批判功能。哲学不是简单地、刻板地描述人与世界的现实关系,而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对这种关系作出评价。
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重视哲学与时代的关系,提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一命题。
3. 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及其意义
【答案】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1)含义
①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的需要的物质力量,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能力和水平。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构成了现实生产力。从影响生产力水平的角度看,生产力还包括科学技术。
②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构成的。
(2)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形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两者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具有决定作用
a. 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从根本上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只能依据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才能建立起来。
b.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总是随着人的需要的变化和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在生产方式的运动过程中,生产力首先发生变化,当它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人们这时就要改变原有的生产关系以适应新的生产力。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a.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生产关系就会促进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有效形式;
b.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梗桔。
(3)意义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告诉我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是中国共产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客观依据。当前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自觉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体现。正确理解和把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 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卞义的本质和活的灵魂?
【答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活的灵魂:
(1)矛盾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①矛盾是普遍是指事物都具有矛盾,无处不有,矛盾无时不在。
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世界上万事万物之所以各不相同,就是由于它们所包含的矛盾具有其特殊性。
(2)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①只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事物区别开来,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②只有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正确解决某一特殊矛盾的特殊方法,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总之,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从而取得成功。如果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各种不同的矛盾,那就必然失败。所以说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活的灵魂。
5. 简述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
【答案】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不联系,彼此孤立。
(2)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事物的运动变化不仅有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而且有根本性质的变化。唯物辩证法认为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