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量子点敏化太阳能电池(QDSCS)作为新一代电池,研究主要分为光阳极、电解质以及对电极的研究。在光阳极方面,研究较多且较为成熟的为P25TiO2刮涂制得的光阳极。然而广为应用的TiO2光阳极在其多孔薄膜层的厚度、量子点共敏化工艺及量子点敏化次数等方面缺乏系统研究。在对电极方面,水热法制备的CoS、NiS及CuSx等金属硫化物对电极虽有着较好的催化活性,但对电极薄膜的形貌、厚度及其物相较难易控制,而且Co等重金属元素本身有着较大的毒性,从而在某一方面很大的限制了电池的效率及其应用。
在基础性研究中,通过对P25TiO2光阳极薄膜厚度、敏化的量子点种类及量子点敏化方法研究,探讨了TiO2薄膜厚度与光阳极电子寿命的关系,以及量子点种类、共敏化工艺对光阳极光电性能的影响。采用电化学阻抗、开路电压衰减(OCVD)及紫外-可见吸收方法,对影响光阳极光电性能的TiO2薄膜厚度、量子点种类及共敏化工艺因素进行测试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光阳极薄膜厚度为12μm时,电子复合几率最小,光阳极的电子寿命相对最长;采用连续离子层吸附反应法(SILAR)对多种量子点共敏化的光阳极(TiO2/CdS/CdSe/ZnS)与单一量子点敏化的光阳极(TiO2/CdS)相比,短路电流提高了34%,光转换效率提高了42%;合适的共敏化工艺也有助于提高光阳极的光谱吸收范围和吸收强度。
在对电极方面,交流电侵蚀法不依赖于传统的ITO等玻璃基材,可以在金属基材上直接原位生成所需的金属硫化物对电极,可以提高薄膜与基材的结合力,从而提高了电池的光稳定性能,而且可以有效的控制对电极的形貌、薄膜厚度等。通过组装电池后测试,Cu1.8S/CuS纳米片和FeS纳米球对电极在S2-/Sn2-电解质中显示出较好的催化活性及光电子传输特性,同时也获得了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3.22%(Cu1.8S/CuS)和3.34%(FeS)。此外,电沉积法也可以有效控制所制备物质的形貌、厚度以及物相等。基于三维多孔结构的泡沫Ni为基材,可通过电沉积法制备三维多孔结构的FeS薄膜,而且FeSx对电极在S2-/Sn2-电解质中有着较好的催化活性和转换效率(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