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语音是由肺部呼出的气体冲击声带形成脉冲气流,经过声道的调制,再通过口或鼻辐射产生的。决定不同发音的关键是声道形状的变化,在所有发音器官中对声道形状影响最大的是舌。舌运动灵活,表面形状变化复杂。发音过程中舌形态与运动规律的分析,对于发声过程理解、发声反相重建、基于发声器官的语音合成等相关研究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目前应用于发声时舌部研究的技术分为两类,一类是点跟踪技术,一类是成像技术。点跟踪技术能直接观测与记录分散点的运动数据,相比而言成像技术更加直观、形象,能提供多方位信息。目前应用于舌部的成像系统有X光,CT,MRI,超声。X光和CT对人体有辐射,CT和MRI扫描频率有限,MRI价格昂贵,相对于以上种种缺点,超声安全,价格低廉,能对发声过程实时动态扫描,更加适用于舌体成像。在国外,超声应用于舌表面成像已有三十年研究历史,而在国内超声多被用于口腔医学,在语音方面研究尚少。
本论文针对汉语普通话选取发声语料,基于二维和三维超声实验方案,进行了发声过程中的舌运动的图像采集。得到了不同辅元音过渡发声时舌正中矢状面的运动图像,提取了正中矢状线的运动,分析了其位移、速度等运动信息。对舌表面进行了区域划分,描述了不同元音发声时不同区域的形态特点。根据实验结果,在正中矢状线上,/a/,/i/,/u/三个元音中/i/音的运动幅度和速度比较大,辅音中/b/与/p/的运动情况相似,/d/与/t/的运动情况相似。把舌表面区域划分为前、中、后、两侧几个部分,根据各区域形态,/a/、/u/的舌表面形状归类为前低后高,/u/比/a/弧度更大,/i/为前高后低。
总体来看,本文为研究普通话发音时的舌表面特征设计了较为完备的实验方案,根据实验结果对舌表面做了详细分析,加深了对发声时发音器官运动机理的理解。为超声在普通话语音中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在语音教学、语音矫正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