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复试之国际金融新编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理论(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 theory of interest-rate parity )
【答案】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是汇率决定理论的两种形式。购买力平价说(简称PPP 其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的购买力,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及其变动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购买力平价理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主要有绝对购买力和相对购买力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认为汇率的升值与贬值是由两国的通胀率的差异决定的。购买力平价的理论基础是货币数量说。在购买力平价理论看来,货币数量决定货币购买力和物价水平,从而决定汇率。所以汇率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
利率平价理论的思想由凯恩斯于1923年首次提出,他认为汇率波动由两国利率差价决定,不久英国学者爱因齐格进一步阐述了远期差价与利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率平价说的基本观点是:远期差价是由两国利率差异决定的,并且高利率国货币在期汇市场必定贴水,低利率国在期汇市场上必定升水。在两国利率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资金将从低利率国流向高利率国以牟取利润。利率平价理论又分为抵补利率平价和非抵补利率平价两种。前者假定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是进行远期交易以规避风险,因此分析的是汇率远期升贴水率的实际值。后者即非抵补利率平价理论,即假设交易者根据自己对未来汇率变动的预期来计算预期的收益,在承担一定的风险情况下进行投资活动,因此分析的对象是汇率升贴水率的预期值。
同为汇率决定理论,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的分析角度不同。购买力平价理论从扩率是两种不同货币的价格的性质着手研究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动规律。它主要由开放经济下一国与外国商品市场间存在的联系分析汇率与价格水平间的联系。利率平价理论则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开放经济下一国与外国的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国际资金流动的发展使汇率与金融市场上的价格一利率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理论关系上,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互相补充。购买力平价侧重于从中长期的角度分析,一国发行的货币数量决定货币的购买力,进而决定两国的汇率水平; 与之相比,利率平价说是一种短期内的分析,在短期国际金融市场上,货币(资金)的供求数量决定利率(资金价格)的波动,进而国际资金的流动又使利率间的差异影响汇率。
2. 内部均衡
【答案】内部均衡是指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状态。在国际收支均衡的分析中,斯旺第一次将内部均衡从外部平衡中分离出来,在斯旺看来,总需求是可变的,而总供给对应于充分就业时的
供给水平,在短期内是不变的。这样的定义对内部均衡的束缚过于严重,与中国的国情也有所偏离。因此,对内部均衡仍然沿用斯旺的基本定义,即内部均衡反映了国内总供给与国内总需求相等的状态,但将内部均衡在时间跨度上进行拓展和细分,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
3. 区域货币合作
【答案】区域合作是一个最广义的概念,覆盖了所有货币合作的形式和程度。它既可以是松散的,也可以是紧密的;既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久的;既可以局限在某个方面,也可以是全面的。因此,区域货币合作实际上是指有关国家在货币问题上实行的协商、协调乃至共同行动。区域货币同盟是区域货币合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指通过法律文件(共同遵守的国际协议)就货币金融的某些重大问题进行的合作。通货区是区域货币同盟的一种高级表现形式。它具有五个显著特征:(1)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汇率相互固定; (2)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共同基础; (3)这种货币与成员国货币相互间可充分地自由兑换; (4)有一个适当的协调和管理机构; (5)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受到削弱。
区域货币合作的本质是以削弱成员国货币政策主权为代价来达到区域间经济协调和一体化的制度安排。
4. 两国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答案】两国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是小型开放经济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拓展。假定只存在着两个相同规模的国家,两国之间相互影响。这样,小型开放经济条件下,本国无法影响到世界利率及外国国民收入的假定都要取消,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其他假定不变。当一国经济内部发生突然冲击时,根据两国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冲击会通过三种传导机制向另一国传递。
(1)收入机制:边际进口倾向的存在,使得一国国民收入的变动导致该国进口(即另一国出口)发生变动,这通过乘数效应带来另一国国民收入的变动。显然,该国经济中边际进口倾向越高,另一国的出口乘数越大,传导的效果就越显著。由于绝大多数国家之间都存在着商品贸易联系,因此这一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2)利率机制:当一国利率发生变动时,会带来资金在国家间的流动,这便会带来相应变量(例如外汇储备或汇率)发生变动,从而对另一国经济产生影响。显然,国际间资金流动程度越高,传导的效果就越显著。在资金完全流动的情况下,国际资金流动最终会使得两国利率相同,进而对两国的国内均衡产生影响。
(3)相对价格机制。相对价格机制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汇率不变但一国国内的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其二是本国名义汇率发生变动。由于实际汇率是由名义汇率和价格水平共同决定的,因此,上述任何一种变动都会引起实际汇率的变动,带来两国商品国际竞争力的变化,从而对别国经济产生冲击。
因为这些机制的存在,与小型开放经济条件的模型相比,两国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的IS 曲线会受到外国产出的影响。在i 一Y 平面内,随着外国产出的增加,外国对本国产品的需求上升,本国需求增加,IS 曲线右移。
在只有两个国家,且国际资本完全流动的情况下,两国利率相等是国际收支平衡的充要条件,因此可以省略BP 曲线,只要两国最终的利率一致,国际收支就能达到平衡。
两国经济的平衡状态如图所示。外国的相应变量都用*号表示。两国初始的利率水平为
水平分别
产出
图 两国的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5. 国际金本位制
【答案】国际金本位制是指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广义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通常仅指金币本位制,即法律确定金铸币为本位币。国际金本位制盛行于19世纪70年代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是历史上第一个国际货币体系。它的特点是:①黄金在国际交往中充当世界货币,并作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为各国中央银行所持有;②金铸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以保证金币的足值和物价的稳定;③国际收支具有一种自动调节机制。
金本位制具有物价稳定、汇率稳定和自动调节的作用,因而为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流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世界黄金供应不稳定,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金本位制的自动调节存在严重缺陷等原因,这种缺乏弹性的金本位制终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开始崩溃,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及以后金本位制彻底崩溃。
6. 国际收支平衡
【答案】在国际收支的研宄中,“国际收支平衡”有多种不同的概念,在习惯上也有多种不同的含义。这里,我们采取一种在理论上影响较广的说法。在国际收支的理论研究中,所有的交易都可以按照发生的动机分为自主性交易
(
()和补偿性交易)。所谓的国际收支差额,就是指自主性交易的差额。当这一差额为零的时候,称为“国际收支平衡”;当这一差额为正时,就称为“国际收支顺差”;当这一差额为负时,就称为“国际收支逆差”。后两者统称为“国际收支平衡”。由于国际收支不平衡代表的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的不平衡,所以又简称“对外不平衡”或“外部不平衡”。
但是,按交易动机识别国际收支平衡与否的方法在理论上看虽然很有道理,在统计上和概念上却很难精确区别自主性交易与补偿性交易。所以,这种识别国际收支差额的方法仅仅提供了一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