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昆明理工大学F007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方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概念题

1. 扬弃

【答案】扬弃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既克服、抛弃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和继承以往发展中对新事物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并把它发展到新的阶段。

2. 真理与价值

【答案】(1)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人类的认识活动从总体上讲是为了获得真理,并用真理指导实践,以取得实践的成功。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2)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价值具有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辩证统一的。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

3. 发展

【答案】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事物的发展原因是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

4. 人的自由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明,取代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后,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论述在他们逝世之后,很少为人们所提及。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这一问题同样也很少专门论述。去年,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突出提出了“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伺题,引起人们的关注。

5. 资本积累

【答案】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本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

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6. 实践

【答案】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实践的基本特征包括: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二、简答题

7. 简述商品经济的一般属性。

【答案】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经济的一般属性包括:

(1)市场性

市场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之间的经济联系,只能通过把它们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交换才能得到实现; 并且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只有使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交换成功,才能取得相应的经济利益。

(2)自发性

自发性是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相对独立性在市场关系中的必然表现。每个商品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根据市场需要和各自的利益,自动地独立进行生产和经济活动,从而使商品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变现为一个由内在利益机制推动的自行运行的经济过程。

(3)竞争性

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为获取更大的利益、争取有利的产销条件,必须进行市场竞争。商品及时的确定和实现过程,也就是商品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之间相互竞争的过程。

商品经济的市场性、自发性、竞争性,反映了商品经济运动的方向、运动的内在动力和运动的内在机制,它们共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8.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答案】商品经济小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划分和独立化为不同部门和行业。随着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发展,

形成了专门生产各种不同产品的生产者和经济单位。各行各业的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在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多种需要,都要求互通有无,以取得对方产品作为生产资料或者消费资料,因而产生了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恩格斯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下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条件。在私有制下,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私人占有,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的产品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只能进行交换。私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在彼此发生经济联系和相互交换产品时,要求遵循等价交换原则,因而劳动产品便必然采取商品的形式,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便必然采取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商品经济

9. 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比,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案】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相比,人的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是: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原因为:

①构成实践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客体(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

②实践的结果引起了客观世界的某些变化,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③实践活动本身是一种客观过程,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

①实践活动是在人们自觉意识的支配下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活动。

②能动性不仅是实践的特点,而且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活动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孤立的个人是不可能进行实践活动的;

②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进行的,无论是实践的主体,还是实践的对象、实践的手段,都要以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为前提,并受其制约,人的实践活动通过其产生的历史性结果改变着原有的历史条件,并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10.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